Page 73 - 《社会》2022年第5期
P. 73

社会·2022·5

           可能的教育模式。杜威是这场运动的先锋人物,他提出的“学校即社会”
           的理念突破了旧的学院式教育理念, 即认为教育是教师自上而下传授知
                                                                       6
           识、训练心智从而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过程(即本纳所说的 Eerziehung )。
           杜威将教育与教化( Bildung)结合起来,认为学习是在学生与学习内容
           以及世界内容的互动中完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他所了解的世界
           都发生了改变。
                教育不应以单纯的智识训练而应以培养有见识的行动者( intelligent
           action)为目标,他不断在重构自己,也不断在改变世界,这是杜威教育
           思想的核心( Dewey, 1944)。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实现杜威在《我的教
           育信条》( Dewey, 2008) 中所寄予的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望。
           一百多年前,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是诸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是传承社
           会文化共识的基础, 因此杜威将教育看作社会变革引擎的这一主张是
           相当激进的。在杜威之前的赫尔巴特(2002:9)便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将
           人类历史上累积的教训或尝试集中地传给下一代。 而与杜威同时代的
           赫钦斯( Robert Maynard Hutchins)更是反对将学校变成社会的主张,认
           为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理智,继承社会的共同价值,学校无法也不应给
           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赫钦斯,2001:39;Hutchins,1936:4、 8)。 另
           一位杜威的同时代人, 人文主义者白璧德更是尖锐地批评进步时代所
           释放的野蛮力量和对无限生命力的膜拜 ( Babbitt, 1962: 4)。                  白璧德
           担忧这种对充盈的生命(abundant life)的礼赞完全消解了教化人格的意
           义,将助长一种扩张的欲望(expansive appetite)。
               杜威关于行动者的见解体现了在那个时代他与人文主义教养观的
           分歧,他看到 20 世纪的教育将从学院式的传承中解脱出来而更加密切
           地和急剧变动的社会关联起来。 人在一个极速创新又极速消解自身的
           社会情境中如何自处?这是杜威教育思想的着力之处。行动者体现了杜
           威的教育思想以人的性格塑造为本, 这与在他之后盛行的以科学管理
           和工业组织为原型的教育想象天差地别。 这也是今天我们为什么仍然
           需要阅读杜威的原因。本文将围绕杜威的兴趣论展开。杜威在芝加哥大


           6. 本纳(2017)讨论了《民主与教育》一书在 德译过 程中翻译“教育”一词的困难。                如 果
           将“教 育 ” 翻 译 为 Eerziehung, 则 是 将 教 育 类 比 为 学 校 内 的 教 育 实 践 ; 而 作 为“教 化 ” 的
           Bildung 则强调人丰富经验、认 识自我 的过程 ,这更符合杜威的本意 ,但是这种译法 又难
           以体现杜威教育思想中对于教育实践的启发。


           · 66 ·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