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6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196
谁主认同?
未来发展趋势的途径。 考察不同世代间的差异也成为社会分层与流动
领域分析变迁趋势的主要方式之一(Elder,1994;李路路 、石 磊 、朱 斌 ,
2018;Zhou and Xie,2019)。 就本研究而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观
念、性别平等状况、国家政策等都会对不同世代的主观阶层认同产生影
响。越往前的世代,越容易受到更早时期社会状况的影响。因此,通过检
验世代之间的差异, 我们可以推断不同转型时期中国女性主观阶层认
同的变迁情况。 那么,除了现代化带来的家庭与个体的张力之外,中国
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社会转型现实又对女性的阶层认同模式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2. 改革前的女性阶层认同
“男尊女卑”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男女地位的显著特征。 女性不仅
在劳动关系中被局限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模式,在观念和认
知上也被一整套封建礼教和习俗所束缚。“三从四德”中所谓“妇人有三
1
从之义……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虽本指儒家仪礼规范中
女性的服丧标准,随着社会发展,却已经成为伦常秩序中女性依附和服
从男性的经典话语。“父母之命”“夫唱妇随”等说法也是女性从属于家
长与丈夫的反映。总之,传统社会从社会分工、文化观念、制度安排和身
份认同等层面确立了男女之间等级有序的支配关系 (吴小英,2009;杨
菊华,2014,2017)。 1949 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革命性”话
语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引领下, 国家以政治动员的方式推进
男女平等的进程,并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制度安排和政治宣导,带
领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到社会建设和政治运动中来。“男女都一样”“妇
女能顶半天”成为新的政治时尚和主流意识形态(谭深,1997;金一虹,
2006;吴小英,2009)。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成立初期的
新 中 国 所 开 展 的 阶 级 解 放 与 现 代 化 运 动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左 际 平 ,
2005)。 尽管这种改变被认为更多体现在公共领域而非个体层面,且对
广大农村地区的性别观念影响有限(吴小英,2009;蒋永萍,2012),但在
轰轰烈烈的革命与建设洪流中,女性开始广泛参与劳动生产。 中国女性
的高劳动参与率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后(彭青青等,2017),不仅高于
2
东亚的日本、韩国,也高过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 这对中国社会的性别
1. 出自《仪礼·丧服·子夏传》。
2. 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https://data.stats.gov.cn/files/lastestpub/gjnj/2018/zk/indexch.htm)。
·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