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42

房屋之外:嘉绒藏区房名制度背后的政治逻辑与社会生活

                形态的土司时代,家族虽以房屋为单元延续,家名也是房屋的名号,但
                房屋对于平民而言并不意味着一项完整的绝对所有权或独立的资产,
                土司享有名号下土地与房屋的最终处置权, 并借着名号限制了属民的
                迁徙。
                    人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如何总是围绕着房屋展开? 房屋对于居住其
                中的家庭还可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这种意义能否被通常的私人
                家产观念的逻辑所化约? 本文通过对嘉绒文化区的腹地四川省阿坝州
                马尔康一个村落的房名考察,重点分析其中一个贯穿三个房名、五代人
                的“大家庭”,尝试为理解人与房屋的关系提供一个私产观念之外的视角。

                     二、桨村的房名

                    桨村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中部, 是一座因水电站修建而即将
                被淹没的山村。马尔康传统上被称为“四土”地区,因解放前分管这里的
                卓克基、松岗、梭磨、党坝四个土司而得名,民国以来就是嘉绒藏区的政
                治文化中心(林耀华,2000:476)。 与嘉绒文化区中部的金川、小金等地
                不同,马尔康一带在清代未经历过改土设屯的历史变革,因此从土司时
                代延续下来的传统具有未被打断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解放之前,桨村所
                在的区域属于四土之一的松岗土司的管辖范围。 桨村规模比周边村寨
                要小,只有 1 个村民小组,目前户口登记在村里的共 86 户,334 人。 村
                里没有特殊的旅游资源,只有一个较为高大完整的头人官寨,房名为察
                俄瓦,里面曾经住着协助松岗土司管理桨村的头人。 村中的小路很窄,
                官寨与其他较为低矮的碉房挤在一起,以便节约空间,把土地都腾出来
                种玉米、青稞、土豆等作物。从外面看,这个山麓小村背靠经幡点缀的大
                山,被农田所环绕,再往外是奔腾而过的河流。 这片位于海拔 2400 米处
                的河坝坡地,土壤质量相对山区海拔更高处肥沃很多,因此曾是松岗土
                司辖域境内出粮较多的“粮仓”,那时头人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替土司监
                管粮食的上缴。
                     2005 年,当村民得知这片金贵的沃土将要被一座“经济前景更为
                可观”的大型水电站淹没时,其中对纳粮的历史还有一点记忆的老人还
                是感到了一些困惑。 桨村因为位于 2500 米库区水位线之下而成为马尔
                康淹没比例最大的村落。 从那时起,人们对于未来的归宿逐渐开始各做
                打算。 目前村里常住人口在 100 人左右,以老人和儿童居多,大部分年


                                                                          · 35 ·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