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124

“鬼行贱业”的救赎与转型:新旧之交下的梅兰芳游美记

                以临时调配。长此以往,文武场之间“谁和谁也没个商量,所以吹打起来
                极刺耳难听”(齐如山,2005:41)。 然而,这种情况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
                是习以为常的,但齐如山等人决心趁赴美演出的机会改变这一状况,采
                取了乐器一律重新定制等措施,以保证声音准确好听。为了“软化”京剧
                伴奏的“刺耳特征”,他们还加入了忽雷、琵琶、阮等旧式乐器,这一设
                计使得“这次音乐在国外, 不仅没有遭到反对, 并且颇受欢迎”(齐如
                山,2005:42)。
                     总的来看,指导梅兰芳剧团“演什么”和“怎么演”的思路有两条:
                一是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戏曲高雅纯洁的纯粹品质;二是遵
                循现代艺术的普遍发展规律和现代社会的文化思潮。 在“复古”与“革
                新”理念的共同作用下,梅兰芳赴美演出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 回国
                之后,梅兰芳声名愈隆,其改革思路也极大地影响了国内京剧发展的
                模式。

                     七、结论与讨论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梅兰芳赴美演出前的筹备过程, 讨论中国传统
                艺术探索出来的不同于西方艺术的发展道路, 并借此讨论京剧现代性
                建构过程中的机制与特点。 受到西方“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自律性”
                思想影响,京 剧 试 图 摆 脱“玩 意 儿 ”“商品 ”的属 性 ,进 而 成 为“高 雅 艺
                术”。 同时,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受“新青年派”的影响,京剧发展
                出了“艺术工具论”的倾向,积极承担起艺术的社会功能。 作为“国剧运
                动”的意外后果,京剧成为“国剧”,与国家、民族站到了同一位置,肩负
                着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任务。 与此同时,这种使命感是通过现
                代化的革新方式来践行的, 使得京剧走上了一条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
                化道路。 为了讨论上述内容,本文通过回答“为什么是京剧”“为什么是
                美国”“为什么是梅兰芳”“演什么”“怎么演”这五个问题来分别展现京
                剧“国剧化”的历程、梅兰芳赴美的历史背景、“制造梅兰芳”的过程、剧
                目选择的意涵以及演出方式的安排。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艺
                术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社会与艺术具有紧密且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
                以新知识分子为代表的艺术中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 近代中国传统艺术探索出了以新知识分子为主体,以
               “中西结合、古今共用”的艺术理论为革新理念,以推动艺术成为跨越阶


                                                                          · 117·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