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122
“鬼行贱业”的救赎与转型:新旧之交下的梅兰芳游美记
他们制定的演出流程是很奇特的, 因为在当时从来没有人想过京
剧可以按照“现代时间”来表演。传统的京剧演出并没有时长限制,甚至
会因为招揽看客、演员卖份儿、候角儿等原因故意拖长时间。此外,相当
一部分传统剧场的票价是根据观看时间来计算的, 观众可以在任何时
间进场或离场,因此对剧场而言,演出时间显然越长越好,这实际上与
传统时间的模糊性有很大的关系。 而梅兰芳剧团对时间的精确把控在
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即通过以“工业时间”指导
“艺术时间”的方式,推动京剧艺术的理性化和现代化。 具体而言,《汾
河湾》里薛仁贵在窑外的大段唱词被删减,只唱两句散板就开始进窑;
《刺虎》里费贞娥的主要唱段被删掉,其它唱词和身段有所精简,并在演
出前反复排练,以确保时间控制的精确。 排练时,导演张彭春掐着钟点
来确定每出戏的具体时长,如《汾河湾》27 分钟、《青石山》9 分钟、《红
线盗盒》舞剑 5 分钟、《刺虎》31 分钟等,这种时间的准确性甚至让美国
人感到惊讶(许姬传、许源来,2015:20)。由于京剧慢板很容易让初次接
触京剧的人感到拖沓和无聊, 所以剧团在美国演出的 100 场戏中没有
唱过一句慢板。 这样的修改方式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艺术的完整
性,但确实让京剧更受欢迎了。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革命样板戏”在
一定程度上仿照了这一方式,以加快表演节奏和突出主要人物与唱段。
可以看到,现代剧场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时间”的精确设计,这
体现在剧本、舞台道具、调度、演出方式等各个方面,并且能够与现代社
会生活相适应。 例如,目前北京的剧场演出绝大部分都在晚上 7:30 开
始,整场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两个半小时,这样既可以适应观众的工作时
间,又不耽误观众在演出结束后“赶地铁”回家。
除了时间的精确性之外,“休息”的概念也被引入演出环节中。对于
传统中国人来说,看戏本身就是“休息”,又何来“中场休息”一说? 再者
说,观众买票是为了看戏,但台上的人演完一出之后就要休息,这无论
如何也不能让人满意。 上述情况反映出当时中西方观众在“戏剧”认知
上的差异:对于一般的中国民众来说,看戏具有明显的“消遣”性质,而
西方人则对此抱有欣赏的严肃态度。 如前所述,这一差异还与当时京剧
依然带有浓厚的“商品”属性有关。因此,梅兰芳剧团格外重视演出的中
场休息环节,这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西方人的观戏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对
京剧演出形式“去商品化”的尝试。 此外,“叫帘”的设计亦起到同样的
·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