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127

社会·2022·3

               (三)国剧化与国际化
               京剧在近代社会的建构使它成为了一个“国家符号”,与国家命运
           的挂钩更让它具有振奋民族自信心的符号价值。 正所谓师出有名,这种
           符号价值使得文人“捧角儿家”不再像过去那样,被人讥讽为不务正业,
           或总被认为和演员有什么不正当的关系。与此同时,原有的儒家“道统”
           既已凌夷,那么发扬国剧便成了这些旧文人寄托旧理想的重要载体,更
           成为新知识分子实践艺术理论的重要对象。 换句话说,京剧的国剧化使
           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且多以褒扬的形式出现。 例如,胡适在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还将京剧称为“遗形物”,认为应当被话剧取代。 但是
           在梅兰芳访美之后, 以胡适为主的知识分子对梅兰芳及京剧报以极大
           的欣赏,认为“梅氏介绍中国戏剧于外人之前,使知中国京剧之真相而
           免模糊之揣想……梅氏之艺术造就,自有过人之处”。                         21  这不仅是因为
           他们逐渐了解到了京剧的艺术价值, 更明白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
           艺术可以到国外与西方艺术一争高下。 换言之,对京剧的支持亦是对民
           族自信心的支持。
               这种支持通过“复古”和“革新”两种方式完成,近代知识分子以西
           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理论为参考,对京剧进行了“昆曲化”和“美术化”
           的改造;与此同时,演出形式的革新以及剧场形式的改变亦使京剧得
           以走出国门,进入现代艺术的视野。 试想,如果京剧的演出时间没有安
           排和限制,演出剧场杂乱无章,演员形神不佳,这样的艺术又怎么能够
           进入现代剧场? 这些改造使京剧走上了“理性化”的发展道路,可以在
           现代审美的标准之下进行透视与比较,使它不再是局限于一国一地的
           艺术。 而梅兰芳赴美演出的成功又奠定了京剧的“国剧”地位,并推动
           了京剧的流行。 1935 年,陈逸飞(1935:7)在为《国剧韵典》所作的序中
           写道:
                    我国开化最早, 乐剧形成亦较他国为先, 然多不为人重
                视, 自梅兰芳赴美获得博士头衔载誉归来后, 国人始渐知其
                在艺术上之价值,互相授受,虽堂皇学府如北大者,亦有斯会
                之成立。
               在实践中,梅兰芳等人逐渐意识到,恰恰是在将旧剧与西方戏剧进
           行比较后,传统戏剧的“民族性”特征才越发明显,也正是在各种西方思
           21. 参见:《本埠新闻二:记昨日大华迎梅盛会》,《申报》(1930 年 7 月 20 日)。


           · 120·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