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130
“鬼行贱业”的救赎与转型:新旧之交下的梅兰芳游美记
贝克尔,霍华德.2014.艺术界[M].卢文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布尔迪厄,皮埃尔.2001.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M].刘晖,译.北京:中史编译
出版社.
布尔迪厄,皮埃尔.2020.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M].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独秀.1904.论戏曲[N].安徽俗话报(9 月 10 日).
陈卫平.2015.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之辨析[J].中国社会科学(11):20-27.
陈逸飞,1935.序[G]//国剧韵典.张笑侠,著.上海:中华印书局.
费孝通.1998.完成“文化自觉”使命,创造现代中华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
学版)( 2):5-7.
费孝通.2003.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7):5-9.
傅谨.2012.清末京剧的发育与成熟[J].中国文化研究(2):142-157.
傅云子.1931.发刊词[J].戏剧丛刊(1):1.
葛献挺.2007.“四大名旦”产生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四)[J].中国京剧(4):52-53.
郭宝昌、陶庆梅.2021.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M].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
郭维.2016.趣味的斗争与艺术的美学体制———朗西埃对布尔迪厄的批判与超越[J].文艺
争鸣(8):153-157.
韩清玉.2014.从“美学的革命”到“革命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艺术自律思想的批判
性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9-14.
何恬.2011.“国剧”:一个针尖上几个天 使? ———基于比 较视 野的回 溯与思 考[G]//中国
学术( 第二十九辑).刘东,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胡博.2001.创建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中国剧———余上沅国剧理论评析[J].山东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89-92.
胡星亮.1998.论“国剧运动”的话剧民族化思考[J].文学评论(3):87-96.
景天魁.1999.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J].社会学研究(6):54-66.
莱文,劳伦斯.2017.雅,还是俗:论美国文化艺术等级的发端[M].郭桂 堃 ,译.南京:译林
出版社.
罗志田.2000.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J].
近代史研究(6):56-106.
李斐叔.2015.梅兰芳游美日记[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李 友 梅 .2010. 文 化 主 体 性 及 其 困 境 ———费 孝 通 文 化 观 的 社 会 学 分 析 [J]. 社 会 学 研 究
( 4):2-19.
刘半农、钱玄同.1918.通信·今之所谓“评剧家”[J].新青年(2):187-188.
刘祯.2021.从“遗形物”到“优美之艺术”———胡 适与梅 兰芳 的三国 出访演 出考论 [J].戏
剧( 5):103-118.
梁实秋.1996.悼念余上沅[J].戏剧(3):12-14.
梅兰芳、余叔岩.1932.发刊词[N].国剧画报(1 月 15 日).
梅兰芳.2017.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M].北京:新星出版社.
梅绍武.2015.父亲梅兰芳(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齐如山.1979.齐如山全集(第三册)[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齐如山.1995.齐如山全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齐如山.1998.齐如山回忆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齐如山.2005.梅兰芳游美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齐如山.2014.齐如山谈梅兰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沈静.2008.试论艺术的自律性[J].理论月刊(10):62-64.
苏国勋.2006.社会学与文化自觉———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J].社会学
研究( 2):1-12.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