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75
社会·2022·2
脉络上对情绪健康后果的阶层异质性做出推断与解释。 家庭教养方式
的阶层分异自 20 世纪以来就得到了持续关注(Kohn,1963;Dornbusch,
et al.,1987;Lareau,1987,2011;Steinberg,et al.,1992)。 黄超(2018)结合
本土情形与经典文献,按照“沟通频繁度”与“要求严格程度”划分出四
种教养方式,分别是“权威 型 ”(亲 子 沟 通 频 繁 ,要 求严 格)、“宽 容 型 ”
(沟通频繁,要求不严格)、“专制型”(沟通较少,要求严格)、“忽视型”
(沟通少,要求也少)。 黄超( 2018)发现,中国家长对其子女普遍具有高
要求和高期待, 教养方式分异的关键在于沟通维度———较高阶层的家
长多用权威型教养方式,较低阶层的家长多用专制型教养方式。 更重要
的 发 现 是 , 权 威 型 教 养 方 式 更 有 助 于 培 养 子 女 的 非 认 知 能 力( non鄄
cognitive skills),子女在自我效能、社交能力和集体融入等多方面都有
更好的表现(黄超,2018)。
家庭教养方式的阶层类型学理论及本土经验为本研究探索情绪健
康后果的阶层异质性提供了思路。 在补习参与过程中,家长对子女负向
情绪的体察与引导以及学生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 可能是情绪健康后
果因人而异的关键因素。 具体来说, 较高社会阶层的家长更可能采取
“积极回应,注重沟通”的教养方式,更及时地体察和回应子女在补习中
派生的负向情绪,引导子女进行情绪调节。 同时,若将情绪调节能力视
作非认知能力, 那么较高阶层的家长的教育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培养子
女的情绪调节能力;相比之下,较低社会阶层的家长由于将相对稀缺的
经济资源用于课外补习, 可能会要求子女在课外补习中取得适当的学
业回报。 当子女受到负向情绪困扰时,较低阶层的家长可能无法及时察
觉到子女情绪变化(并展开有效的沟通、引导与回应)。如果从非认知能
力的角度来看, 较低阶层的家长的教养方式也不利于培育子女自身的
情绪调节能力, 导致影子教育引发的负向情绪在较低阶层的子女群体
中更明显。
上述理论框架提供了一种经验预测———补习参与的情绪健康后果
可能存在“劣势—特异”与“优势—免疫”的阶层分异模式。 换言之,课
外补习引发的负向情绪可能是较低阶层子女的“特异性后果”,而较高
社会阶层的子女对此类负向情绪具有较好的“心理免疫能力”。 进一步
看,由于负向情绪的长期累积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业表现、身心发展带来
持续的不利影响,课外补习可能借助健康不平等的生产,隐秘地促成了
·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