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70

“忧郁的孩子们”:课外补习会带来负向情绪吗?

                既有的教育不平等。 由此观之,保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顺利成长对于
                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目前,决策者已经注意到补习机构的无节制增长(以及课外补习的
                过度参与),可能是导致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以及引发情绪健康问题的
                原因。 但从学理上看,课外补习与青少年情绪健康的因果关系仍需进一
                               —
                步的澄清和检验——课外补习在多大程度上会威胁到青少年的情绪健
                康?课外补习究竟威胁到哪些青少年的情绪健康?这些疑问都有待严谨
                细密的研究。
                    考虑到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可能在主观认知、情绪体验、行为选择
                等维度上存在异质性( Duncan,et al.,1988;Xie,2007;谢宇,2006),课外
                补习给青少年情绪健康带来的后果可能也存在阶层差异。 例如,即使参
                加了类似的课外补习, 某些阶层的子女可能在补习过程中持续积累负
                向情绪, 另一些子女却对补习过程中派生的负向情绪具有更好的调节
                能力,甚至对负向情绪表现出“心理免疫”的现象。我们在评估课外补习
                对青少年情绪健康的因果影响时, 需要更细致地考察不同家庭阶层背
                景(或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在补习参与中的情绪健康是否具有
                相异甚至相反的表现。
                    从实践层面看, 因果效应的异质性对于政策评估和政策制定具有
                重要意义。课外补习的情绪健康后果若的确存在阶层分异,那么“双减”
                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背景与需求状况, 做到
                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从而增进政策效力。
                    从学理层面看,课外补习是否会带来抑郁等负向情绪的积累,在多
                大程度上会带来负向情绪,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分歧;其次,课外补习参
                与的“致郁效应”是否存在阶层异质性,究竟存在何种模式的阶层分异,
                目前也少有经验研究给出明确答案,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基于全国性的调查数据和
                工具变量方法,考察参加课外补习是否显著增加中学生的负向情绪。 在
                回答补习“是否致郁” 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究课外补习究竟“使谁抑
                郁”?“致郁效应”是否在不同家庭阶层背景的学生群体间存在差异? 最
                后,本文尝试解释“致郁效应”为何存在阶层分异。
                    我们对研究问题做出两点说明: 其一, 本文关注的课外补习是指
               “围绕中小学的升学考试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以提升考试成绩


                                                                          · 63 ·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