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71

社会·2022·2

           为 导 向 的 学 业 辅 导 班 ”(Bray,2013;Kuan,2018;Zheng,et al.,2020), 不
           包括“艺术、体育等非学业导向的课外兴趣班或特长班”;其二,本文关
           注的负向情绪主要指“抑郁情绪”(depressive mood),可将其理解为“沮
           丧低落的、 暂时性的负向情绪状态”。 有必要将抑郁情绪与“抑郁症”
           (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加以区分,抑郁症是指“长期持续地处于低落
           消沉的情绪、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且自身难以调节的心境障碍”(De
           Zwart,et al.,2019)。 短暂的抑郁情绪未能及时调节而逐渐累积,可能会
           进一步转化为抑郁症。 本文对情绪健康的分析主要围绕抑郁情绪展开。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本文的核心问题是课外补习参与“是否致郁”以及“使谁抑郁”这两
           大问题。针对课外补习“是否致郁”的问题,现有经验研究存在两种竞争
           性的观点:其一,补习参与有利于缓解同辈压力及其引发的负向情绪,
           发挥了“安慰剂”的功效( Zheng,et al.,2020;孙伦轩、唐晶晶,2019);其
           二,参加课外补习可能会增加青少年的负向情绪,具有致郁效应(Bray,
           1999,2013;Kuan,2018;Zheng,et al.,2020;Chen and Kuan,2021)。 针 对
          “使谁抑郁”的问题,少有本土研究考察“课外补习的情绪健康后果”是
           否存在总体异质性,也未能深入讨论情绪健康后果的组间分异模式。 本
           文的文献回顾正是基于上述两大经验困惑(课外补习“是否致郁”以及
          “使谁抑郁”)而展开。
               (一)是否致郁:“致郁效应”与“安慰剂效应”的分歧
               课外补习参与对情绪健康状况的影响存在两种竞争性的观点。 第
           一种观点认为,课外补习参与对于情绪健康状况存在致郁效应,即补习
           参与可能增加青少年的抑郁情绪。 致郁效应的可能机制是,长时间、高
           强度的课外补习对学生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以及亲子之间的互动具
           有“挤出效应”( crowding out effects),导致学生陷入高度紧张的刚性时
           间约束当中,这将对情绪健康产生威胁。 其中最直观的影响是参加课外
           补习对青少年的睡眠剥夺(Kuan,2018),而睡眠时间缺乏及各类睡眠问
           题 是 导 致 负 向 情 绪 积 累 的 重 要 诱 因 (Yoo,et al.,2007;Pasch,et al.,
           2010;Gujar,et al.,2011;Gruber,et al.,2012)。 另一种观点认为,课外补
           习参与对情绪健康状况具有“安慰剂效应”。也就是说,课外补习并不必
           然提升学业成绩, 却能有效缓解同伴压力, 进而缓解抑郁等负向情绪


           · 64 ·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