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72
“忧郁的孩子们”:课外补习会带来负向情绪吗?
(Zheng,et al.,2020;孙伦轩、唐晶晶,2019)。 更具体地说,青少年参加课
外补习受到同伴间社会比较的驱动。 个体了解到同伴参加了课外补习,
担心同伴成绩超过自己,于是选择参加补习。 在接受课外补习之后,个
体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安慰”( Zheng,et al.,2020)。
目前,“安慰剂效应” 与“致郁效应” 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证检
验。 关秉寅(Kuan,2018)基于中国台湾地区 21 世纪初的教育追踪调查
数 据 , 利 用 倾 向 得 分 逆 概 加 权 (inverse probability treatment weighting,
IPTW)处理内生性问题之后,发现参加课外补习会显著增加九年级学
生的抑郁情绪。 此后,陈怡蒨和关秉寅(Chen and Kuan,2021)使用时效
性更强的“台湾后期中等教育长期追踪调查”(TUSD)2014—2015 学年
数据,基于类似的实证策略,发现对于“初中三年始终参加课外补习的
学生”和“在中途退出课外补习的学生”而言,参加课外补习会显著增加
这两类学生的抑郁情绪,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关秉寅( Kuan,2018)之前的
研究发现。
与之不同的是,有学者基于大陆地区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数据发现,课外补习显著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而课外
补习的“致郁效应”只在长时间过度补习的情形下才显著存在( Zheng,
et al.,2020)。 孙伦轩和唐晶晶(2019)也印证了补习参与的“安慰剂效
应”,他们使用倾向值匹配基础上的双重差分法( PSM-DID)发现,课外
补习的参与显著改善了学生的情绪健康水平,能够减少抑郁等负向情
绪水平。
(二)经验分歧的可能原因
关于“安慰”与“致郁”的分歧,笔者认为除了研究资料存在时间、
地域和结果变量测量上的差异以外, 不同研究对内生性问题的处理方
式可能是造成分歧的成因之一。 在课外补习对情绪健康的因果效应识
别过程中,主要的内生性问题可归结为两类:一是遗漏变量与自选择偏
误,二是反向因果问题。
首先讨论遗漏变量与自选择偏误。 这一问题的成因是核心自变量
取值并非“随机分配”,即个体是否参与课外补习是由学生自身(或者家
长、老师)决定的,而不是以随机实验的方式来指派。 因此,可能存在未
观测到的混淆因素,该因素既与课外补习的参与决策相关,又影响到学
生的情绪健康,那么该混淆因素可能导致遗漏变量偏误。例如,“学生的
· 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