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4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224
父母的婚姻教育匹配与子女学业表现
姜佳将和张帆(2020)指出,“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模式来源于不
同的社会群体对父权制观念或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认知”。 一方面,父
母的教养能力因自身性别角色而异, 以承担社会性抚育为主的父亲角
色和生理性抚育为主的母亲角色对子女发展的作用存在差异(费孝通,
1998:116-170)。 另一方面,夫妻教养与投资偏好的自我角色偏见进一
步影响子女的发展(Ki,et al.,2018)。 由于父母自我性别角色偏好的存
在,母亲倾向于将资源分配给女儿,父亲倾向于优待儿子。 资源稀缺理
论指出,父母往往认为女孩教育投资的边际收益低于男孩,因此更倾向
于男孩,男孩可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进而拥有学业优势(龚继红、钟
涨宝,2005)。 然而,经验研究指出,投资的“男孩偏好”更多存在于受教
育程度较低的父亲群体中( Bonke and Esping-Andersen,2011)。
即使子女在家庭中受到同样的文化资本影响, 文化资本也可能因
父母对子女性别期望的调节作用而对不同性别的子女产 生 不同 的影
响。 因此,新型家庭文化资本的传递可能不仅存在阶级差异,还存在性
别差异(McKinney and Renk,2008)。 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 4: 不同婚姻教育匹配模式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因子女的
性别而异。
(三) 父 母 的 婚 姻 教 育 匹 配 对 子 女 学 业 表 现 的 影 响 机
制——共同养育联盟
—
当前学界对家庭背景影响子女发展成就的讨论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通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如重点学校、
课外培训等)与客体文化资本(如家庭藏书、电脑等)(吴愈晓等,2017;
Myrberg and Rosén,2008;李忠路、邱泽奇,2016);二是通过具体化的文
化资本(父母教育理念、教育期望与亲子沟通),培养子女的学习态度和
习惯, 激发子女学习动力, 进而对子女的发展产生影响( Davis鄄Kean,
2005;李忠路、邱泽奇,2016;李佳丽、胡咏梅,2021)。 比较而言,前者作
为经济资本更加外显,受到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研究者的持续关注;后
者属于文化资本,更加隐蔽,但却是揭示家庭背景影响子女发展的内在
机制这一“黑箱”的关键。
从资本的作用机制角度研究教育的代际传递时, 不能忽视布迪厄
一直强调的“不同场域下资本的形式可以转化”(Bourdieu,2018:243-
·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