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社会》2022年第1期
P. 100
不稳定就业与农民工市民化悖论:基于劳动过程的视角
垄断资本采取的策略是“空间调整”:资本由劳动力价格高、劳动立法保
护完善的地区向劳动力价格低、劳动保护薄弱的地区转移。 由此,资本
主义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分化为核心—外围模式: 核心的
发达国家以使用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进行研发、设计为主,外围的第三
世界国家则以使用低技能、 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厂” 为主( Palloix,
2006)。 改革开放后,中国也以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进入到这一轮全球经
济分工体系中。
总体来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自身调整,劳动过程理论在批判和超
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完善。 迄今为止,经典的劳动过程研究
主要采用定性的个案研究和基于工作场所的民族志方法。 这些方法的
优点是可以细致描述工作场所发生的事件,产出丰富的“深层知识”;缺
点是个案具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 定性研究发现的规律也需要通过大
样本的调查和统计分析确证,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
“隐秘之处”( Thompson and Newsome,2004)。
(二)不稳定就业的资本积累效应:理论与机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新自由主义加速了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和
全球市场的建立,深刻地改变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过程,劳
动越来越呈现不稳定的特征, 即缺乏职业保障、 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前
景,以临时的或短期的工作为主,就业流动频繁(Standing,2012)。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 全球范围内大部分工作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陡然
加剧。 以往的文献多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理解不稳定就业现象,
认为不稳定就业主要存在于欠发达地区、非正式的次级劳动力市场中。
当 前 , 不 稳 定 就 业 已 经 扩 散 至 全 球 范 围 内 几 乎 所 有 经 济 部 门 中
(Kalleberg,2009)。
虽然人类历史上一直有人过着没有保障的生活, 但是现代社会不
稳 定 就 业 的 形 成 却 是 全 球 资 本 主 义 体 系 下 结 构 性 的 、 人 为 的 结 果
(Standing,2011)。 马克思认为,“过剩的劳动人口”是资本积累方式存在
的一个前提。 过剩的劳动人口形成了一个具有流动性、潜在性、停滞性
和赤贫性特征的“产业后备军”(马克思,2011)。 布迪厄也认为,存在大
量的劳动后备军,使那些工作中的劳动者有随时被替代的压力,这种不
安全感迫使他们接受剥削(Bourdieu,1998)。 20 世纪后期,生产性资本
的高流动性调动和整合了世界范围内的后备劳动力, 创造了一个全球
· 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