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社会》2022年第1期
P. 98
不稳定就业与农民工市民化悖论:基于劳动过程的视角
民工市民化困境的成因与机制。 本文提出不稳定就业的资本积累效应
研究假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农民工的不稳定就业是资本占有劳动者剩
余价值的手段, 资本通过控制劳动力流动以达成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的目的,而无需承担劳动者的再生产成本。 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农民工
的市民化悖论:不稳定就业有助于提高农民工个体的工资收入,但是不
利于其家庭成员随迁。 这种资本积累方式的隐蔽性在于,不稳定就业仅
仅能够提高农民工个体的收入水平,而无法提升农民工群体的收入。 所
谓的农民工流动自由, 其实是雇主通过掐尖式用工以保证资本的利润
率。 在方法论上,本文超越了经验研究的简单线性决定论范式,直面现
实的复杂性,在逻辑关联的矛盾处探寻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使用农民
工市民化悖论和不稳定就业的群体效应悖论来证明不稳定就业的资本
积累效应。
二、劳动过程与资本积累方式
资本主义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
化使剩余价值占有方式相应地发生调整, 由此带来资本积累方式的变
3
迁( Edwards,1982)。 相应的,劳动过程理论 研究的关键是,识别资本主
义不同发展阶段资本对剩余价值占有和掩饰方式的特征。 即回答这样
一个问题:资本如何成功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支付工资购买
4
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的消耗、 过程和劳动的结果
之间不存在确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在生产力水平给定的条件下,剩余价
值的大小和劳动者的生活境况,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利用管理系统
将劳动力转化为劳动的能力, 这也决定了不同时期资本积累方式的差
异 (Thompson and Vincent,2010)。
3. 在 1867 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 ,系统论述了资本的生
产过程,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过程的实质是资本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获取并掩盖
剥削事实。 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 100 年中,马克思提出的劳动过程理论既没有受
到挑战,也没有得到发展。 直到 1974 年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一书出版,才
重新掀起了劳动过程研究的热潮,也标志着劳动过程理论的形成。 目前该理论已经成为
劳动社会学、组织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析框架。
4.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是人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从事某种具体劳动
进而创造价值的能力;而劳动是价值创造过程中对劳动力的使用,是对劳动力使用和消
耗的过程。
· 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