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社会》2022年第1期
P. 101

社会·2022·1

           过剩的劳动力市场(西尔弗,2016)。 其后果是,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以
          “外包”的方式实现空间转移,给发达国家的劳动者形成了压力,重组了
           其内部的劳资关系,表现为政府对资本的管制放松、社会福利“商业化”
          “个人化”、工会持续衰弱等,资本不与劳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
           短期化,广泛使用非全日制工、临时工、合同工或家庭代工等形式。另一
           方面,第三世界国家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到全球生产链中。 跨
           国资本的逐利本性将代工企业置于利益链条的末端, 只向其支付最低
           廉的代工费。 为了获取微薄的利润,他们不得不寻求更加廉价、更加灵
           活、更易控制的劳动力( Standing,2011)。 此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
           化迅猛发展,使得资本家可以掌控“去中心化”的、空间上分散的劳动过
           程( Kalleberg,2009)。
               不稳定就业,尤其是劳工的跨区域、跨单位频繁流动,使资本家收
           获了剩余价值,又掩饰了剩余价值。 作为资本积累方式,不稳定就业有
           三个实现途径。
               第一,采用弹性生产和弹性用工制以降低生产成本。针对快速变化
           的市场需求或生产订单,资本家可以随时调整生产计划和用工规模,减
           少订单不足时的劳动闲置成本,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这种模式构建的前
           提是布雷弗曼提出的去技能化的生产模式, 即现代资本主义对熟练劳
           动力和经验积累需求的下降。 由于技术含量低,这些员工具有很强的可
           替代性,随时可以从劳动力市场招聘,因而市场表现就是劳动者流动性
           较高(熊易寒,2016)。 作为掩盖剩余价值的隐性手段,它秉持了外部劳
           动力市场所推崇的特征,即自由和平等的市场竞争,而这种竞争使资本
           以更为廉价的方式获得劳动力。 劳动者看似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自由,
           实质上更加弱势,“劳动者除劳动力外, 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
           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只能从一个工厂跳到另一个工厂。 这种流动的
           原因及结果降低了劳动者的议价能力。
               第二,采用掐尖式用工模式,维持高生产效率。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庞大的劳动后备军,让资本有条件选择更为廉价、
           生产效率更高的劳动力。 各国政府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吸引外资,
           往往与资本合谋,放松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和对劳工利益的维护。 在行
           业内部,资本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共享劳动力市场,共同进行人力资本
           的培育和使用。类似于构建了一个劳动力“公共蓄水池”,企业优先选择


           ·  94 ·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