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1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141
社会·2021·3
的等同。 但是,亚里士多德在劳动力不平等的等级社会无法想象量的
等同标准,而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够将抽象的人类劳动作为价
值的共同标准。 正是因为物品的生产凝结了人类劳动,具有了内在价
值,人们才能按照各自的需求以物易物,继而在扩大的交换中,货币作
为等价形式的最杰出代表被析出。 马克思围绕抽象人类劳动构建了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而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世界
体系理论,其价值理论的核心正在于对这种抽象的、可通约、可量化价
值的确认。
用这样的价值理论去理解不同的经济理性可能会造成的误解已经
被斯特拉森( Strathern,1992)充分论述。 她用在美拉尼西亚的田野资料
挑战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物易物”想象中关于“等价物”的观念,
后者认为,交换之所以发生,归根结底在于交换双方价值的可通约性,
即坚信交换源于亚里士多德所寻找的那种看上去完全不同的事物之共
同等价物。 然而在美拉尼西亚,与其说交换的发生源于这种“等价”逻
辑,不如说是一种“替代”( substitution)逻辑。 在这种逻辑中,人或物并非
统 一 均 质 的 边 界 分 明 的 实 体 , 交 换 关 系 建 立 在 交 换 双 方 的 类 比
( analogy)而非牵涉第三方的比较(comparison)之上。“替代”和“类比”代
表了先于个体存在的关系, 例如个人与其来源氏族以及氏族之间的社
会连接, 交换的意义在于它客体化了之前并不存在的人和物实体,而
“等价”和“比较”则代表了被认为先于关系存在的个体之间在数值、价
值和内在属性上的对比。 对前者而言,交换的基础在于人和物都是关系
的“一部分”(partial),例如新娘和彩礼的交换并非因为他们内在价值等
同, 而是因为他们的交换源于并代表和确认了两个氏族长期的交互关
系,在这里,新娘和彩礼都只能在他们与氏族的关系中去理解,也只能
在 交 换 发 生 时 实 现 其 价 值 ; 对 后 者 而 言 , 人 和 物 都 是 完 整 的 实 体
(unit),交换需要建基在代表这个整合体的第三方(抽象)等价物之上。
对前者而言,物质性是在交换行为中实现的,物的价值在于关系及其本
身实现的方式;对后者而言,如果物质性不是被交换所忽视的对象,那
至少也是屈居于数量计算之下的客体。
以剩余价值、抽象人类劳动、等价物、完整实体为特征的价值理论
若要成立,需要借助一套“抽象化”(abstraction)的机制,即将物品从其
生产和消费的时空背景及社会关系中抽离, 其本体论特征是物质世界
·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