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124
征服者于连:《红与黑》和 19 世纪欧洲精神革命
义的解读。 3 我们知道,自中世纪以来,“浪漫之爱”始终是贯穿法语文
学的一条主脉,然而,到了 19 世纪,无论是政治社会还是风俗民情,都
发生了巨大改变,司汤达(1988:308-312)在《论爱情》里一针见血地说
道,爱情的实质变成了交欢失败。 萨特沿着司汤达的足迹,敏锐地抓住
了“爱情”背后的普遍生存论意涵。 在他看来,爱情即征服活动,进而在
征服活动中建立自我和世界的在世关系:
他们追求的是通过一位特殊的女人征服整个世界, 这正
是司汤达凝练出的意义,并且恰恰正是由于这种凝练,司汤达
描写的那类爱情才显现为在世的存在方式( a mode of being in
the world), 就是显现为自为通过这位特殊的女人与世界和自
我本身的基本关系。 (Sartre, 1978:562-563;萨特,2014:682)
爱情或征服又和性的差异,也即同他人的在世关系保持一致。 现代
人面对他人,必然时刻遭遇在被动与主动、羞耻感与安全感之间失衡的
困境。 当萨特( 2014:497)说性的态度决定了对待他人的原始行动时,他
敏锐地看到,萨德和马索赫性虐小说在 20 世纪的风靡无非是司汤达革
命的延续。
从尼采的本能革命到萨特的生存革命,于连的征服始终充当了“ 元
故事”的角色。 对他们来说,司汤达既是 19 世纪精神革命的肇始人和他
们的 同 时 代 人 ,更 是 超 越 了 时 代 的 先 行 者(尼 采 ,2015:234; 茨 威 格 ,
2017:137-138)。 他的强力意志时刻挑战着僵死的铁笼,不断重构自我
以及自我对待社会、历史和文明的态度,使《红与黑》具有了社会理论乃
至文明研究的参考价值。 从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直到晚近布迪厄倡
导的“实践感”,乃至图海纳呼吁的“行动者归来”,我们都能清楚地看
到一条关于力量或冒险的思想链条。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考察于连的征
服史或自我教育的历史, 理解司汤达留给我们的更新自己生活的一种
可能性。
二、于连的想象力与外省的社会风尚
尼采是站在 19 世纪末回望 19 世纪初的司汤达的, 从中看到了这
个世纪的秘密和“强力意志”的真相,不过,多少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
3. 根据波伏娃的回忆,萨特在 20 岁左右刚认识她的时候,就说过自己一生的志向是要
做斯宾诺莎和司汤达,可见司汤达对他的文学生涯的重要性。
·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