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42

语言、替身与楷模:《尚书·金縢》的神话学研究

                室政权可谓危机四伏,内有成王尚幼不足以掌控,外临东方诸族、殷人
                集团的威胁,以及管蔡之乱即将爆发,周公以受武王遗命之身,是否会
                采取避居的做法,自是大可疑问,更不用说这场不同政治集团间的“争
                夺 王位 ”之战(马 承源 ,1998;杨 宽 ,2003:136-148)原 本 就 与周公 摄 政
                有脱不开的干系,周公即欲置身事外,又岂能全由自主? 苏轼对周初诸
                政治集团的纠葛与斗争的论述相当透彻,他指出,周公与管、蔡实各有
                其“不得已”:
                         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 周
                     公之诛,非疾之也,其势不得不诛也。 故管、蔡非所谓大恶也。
                     兄弟之亲,而非有大恶,则其道不得不封。 管、蔡之封,在武王
                     之世也。 武王之世,未知有周公、成王之事。 苟无周公、成王之
                     事,则管、蔡何从而叛? 周公何从而诛之?
                                            (《东坡全集》卷四十二,“周公论”)
                    在此“进退有难”的情势所逼之下(《狼跋》毛传),周公身上不能不
                有“当仁不让,当机立断”的性格,所以有论者认为他是一个“敢做敢为
                的强人”(徐克谦,2011:35)。 这也是后来多有学者质疑郑玄笺注的根
                由。  34  如蒋悌生所说:
                         殷亡而周兴,革命之后,殷民汹汹,未靖也。 武王崩,成王
                     幼,周公摄行天子之事。 三叔流言,语侵成王、周公,此诚家国
                     重事。 周公不及遏绝祸萌,而避嫌疑,退居散地。 三叔乘殷民之
                     未靖,挟武庚以叛。 设或张皇,则天下安危之寄,宁忍优游坐视,
                     而讬之他人乎?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九,四库全书荟要本)
                    就这些 后 来 学者 所 处 的时 代背 景 及 其各 自 所 关 心 的政治 问 题 而
                论,这些质疑可谓切中肯綮,自然不乏其各自的合乎情理之处。然而,我
                们要考虑到,郑玄岂非身处更为漂摇动荡的汉末时局? 郑学岂非又为诸
                方割据势力所欲利用? 若说他未曾有过感同身受,勘不破《尚书·金縢》
                所涉政治纠葛与关窍,也实在小觑了这位旷世大儒的处世智慧。 很有可
                能,郑玄并非不知或无视周公当日之艰难处境,而恰恰是由于他面对汉
                末皇权衰落、豪强竞起的纷杂政局,才借此提出一种符合“尊王”理想的
                君臣关系模式。 有基于此,我们可以推测,他是有意于诸多彼此抵牾的

                34. 明之蒋悌生、清之马瑞辰、近代钱穆等,皆以王室面临三 监之乱 之紧迫 情势而揆 量
                周公之行事风格,反驳避居之说,可谓的论(钱穆,2011:43-44)。

                                                                          · 35 ·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