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43
社会·2021·1
学说之中,将周公塑造为儒家先圣的完美形象,以此寄寓一个乱世士人
念念不忘却又遥不可及的政治理念。
这种政治理想可以明白地见于郑玄与弟子赵商关于 《尚书·金 縢》
的问答。无论周公身上有多少值得赞美的品格,全都落实在“忠孝”这一
核心概念之上。 赵商的疑问是,既然武王寿命早已由上天决定,周公的
替代之举又有何意义? (“若武王未终,疾固当瘳,信命之终,虽请不得,
自古以来何患不为? ”)郑玄答道:
!父疾病方困,)臣孝子不忍默尔,视其 歔 欷,归其命于
君君 忠忠君忠
天,中心恻然,欲为之请命。 周公达于此礼,著在《尚书》。 若!
君君
父之疾不为请命,岂)孝之志也? (《郑志》上)
君忠忠忠忠忠忠 忠忠忠忠忠忠
郑玄又注成王“执书以泣”说:“伤周公忠孝如是而无知之者”(《尚
书·金 縢》郑氏注)。“伤”者,“改先时之心”也,谓成王有发自内心之忏
悔。这种解说与司马迁实有微妙的差别。如此可理解何以郑玄在《豳风》
诸诗,尤其是在《鸱鸮》这份核心文献的笺注中,几乎赋予了周公每一种
必备的典范品行,如注重人伦(《尚书·金 縢》注),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鸱鸮》笺),大义灭亲(《东山》笺),勤劳农事(《七月》笺)等等,而惟有
基于家国一体的“忠孝”才是这些自我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基调。 可是,
“奉献”或“牺 牲 ”原 本 就 是 一种“替 罪 羊 ”的基本 形式 ,郑 玄 既 需 借 助
“替罪羊”模式来书写周公的“先圣”形象,又想要遮盖或消解他身上的
这种属性。但由于“楷模”本身的一体两面性质,他终究不能获得彻底的
成功。
五、结论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以柏拉图的几种对话录为参照,分析了《尚书·
金縢》和以郑笺为核心的后续文本。 作为一篇旨在为周公作道德辩护的
文献( Nylan, 2010),《尚书·金 縢》奠定了周公形象的整体基调,也留下
了足以供后来学者发挥己见的余地。
作为一个人类学的一般性概念,无须说“替罪羊”不适用于中国社
会的研究。 在这个概念运用最为普遍,也最富成果的是在非洲、欧洲和
太平洋群岛,每一种文明类型都会表现出一般之中的个别特征。 首先,
本文选取的希腊城邦社会拥有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污染防御机制, 每年
都举行选取、驱逐“替罪羊”的节日。 而在古代中国,这种年度性的罪人
·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