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46

语言、替身与楷模:《尚书·金縢》的神话学研究

                不过是最能挑动雅典民众的外在理由。                   35
                    相比之下,周公在介入王朝政治方面既直接又过深:他就是核心。
                众所周知,周公同样也致力于让人们过上一种道德生活(制礼作乐)。可
                是,若采用一个希腊人的眼光,他们定会将他视作一个“僭主”(当然,
                这不是在该词的严格术语意义上的运用)。 显然,这种双重形象给战国
                时期以来的思想家们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悖论。 在墨子那里,周公的
               “僭越”并不是第一位的问题,是符合“义”这项最高原则的,而对于其
                他诸家,尤其是儒家后学来说,却是他们不得不加以解决的道德困境。
                诚如后世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在周初的政治和战争状态下,若说周公
                真的采取了“避居”的做法,就本事而言,大概没有多少说服力。 毕竟,
                这种思想要到战国时期才开始真正生发。 但对于郑玄这样的大儒,隐退
                之说几乎是破解这个政治与道德难题的唯一途径。 在郑玄笔下,周公先
                后至少有过两次隐退之举,一次是为避流言而待罪的“居东”,一次是功
                成完满之后的“孙(逊)遁”。 这种附加的书写既推重了周公身为摄政王
                的政治与军事伟绩(功), 又可将他树立为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 (德),
                而这又是通过周公本人或其他人为了周公创作的诗歌实现的(言)。“隐
                退”,不只是一个看似虚无的文化主题,更是政治生活本身的基本行动
                逻辑之一:周公避居,既是“待罪”,更是“祛罪”。 在雅典人对苏格拉底
                的“疏远”心怀警惕之时,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家们则发展出了另一种
                政治智慧:“其惟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子夏易传》“乾
                传第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阿 里 斯 托 芬 .2015. 云 [G]//古 希 腊 悲 剧 喜 剧 全 集·阿 里 斯 托 芬 喜 剧(上). 张 竹 明 、 王 焕
                    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27-360.
                埃文思-普理查德. 2010.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与魔法[M]. 覃俐俐,译. 北京:商务印
                    书馆.
                柏拉图. 1963.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 朱光潜,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柏拉图. 2003. 柏拉图全集(第一、二卷)[M]. 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柏拉图. 2019. 柏拉图对话集[M]. 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曹莎. 2013. 《尚书》的诰体研究[D].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曹元弼. 2003. 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续修四库全书第 54 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梦家. 1956. 殷虚卜辞综述[M]. 北京:科学出版社.


                35. 关于苏格拉底之罪状的研究综述,可参见吴飞(2007:35-38)的相关研究。

                                                                          · 39 ·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