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社会》2020年第6期
P. 106
拆“穿”的家庭:住居史、再分家与边界之争
“库塔”(Kuta)的断案方式的讨论,能够十分直接地表明这种强调考察
“前历史”的路径与本文之间的联系。 格拉克曼在观察一场发生在甥舅
间的菜园所有权纠纷案的庭审时发现, 库塔追索和认可的证据不仅限
于案件本身,还涉及当事人在更长历史时间中的行为(转引自王秋俊,
2017:105)。 在库塔看来,庭上的“菜园纠纷”仅仅是令整个家庭的纠纷
发展到“紧要关头”的一个(促发)事件,相关证据其实非常广泛,所有与
该家庭的纠纷有关的道德议题(moral issues)都应被加以考虑,如此才
有可能了解该家庭纠纷在数年间所呈现 的整 体 状 况(Gluckman,1955:
51)。 本文将要展开的对曾家住居史和更广泛意义上的家庭政治史的探
求,正是出于将其视为与征迁中的“再分家”有关的道德议题的考虑。
综上,本文的意图在于为日常实践意义上城市化的“基层事实”建
立更加清晰的概念,厘清重新进入这类事实的可能路径。 因此,本文将
以一个带有时间性视角的基于足够“厚”的田野观察的民族志,在更为
15
微观的尺度上,从内部视角讨论“一种情境下” 的城市化过程,以期从
—
此前被忽略的关键角度——城市化公共问题的“家庭伦理化”———重新
辨析这场变革中被认为是核心的“家”的危机问题。
二、房:嵌在“住居”中的家庭政治史
(一)引子:602 室的征迁纠纷
2017 年 1—9 月,笔者在下江市北滩区 16 征收办的一个工作现场做
基层动迁小组信息员。 该项目计划拆除一座楼龄 29 年、住家 80 余户的
六层连排居民楼, 该楼所在地未来将建成新地铁线的一个站口。 1 月
初,由征收办派出的 4 个动迁小组对这栋楼展开挨家挨户的摸底调查。
至月底时,各小组均在自己负责的家户范围内租到了适合办公的房屋,
15. 为了避免对被动迁者产权行动的简单标签化,张鹂(Zhang,2010:159)用“高度断裂化和情
境化”来定位这些人“形形色色的策略”,认为这些行动的具体情形取决于其所在的地点、历史
以及可调用的社会和政治资源。 陈映芳(2018)从方法论角度给予了相同方向的提示,她认为,
对中国大陆家庭问题现状的研究应“搁置普遍性”,即不要以获得普遍性结论为目标,因为重
要的是对“ 作为社会事实的家庭”做出实证研究,而非将“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家庭本质化、特
异化”。就本文的个案而言,其所在“情境”中的突出特点是本地征迁权力特殊的“内部政治”和
拆迁人在特定条件下获得的表达机会。 应该承认,这样的内部政治和表达机会在中国城市化
的某些其他情境下没有发生。
16. 本文中地名、人名均已经过匿名化处理。
· 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