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社会》2020年第4期
P. 65
社会 · 2020 · 4
讨论则是在 “ 文革 ” 结束后 , 对于 《 四郎探母 》 的讨论重新回到争鸣的意
义上 。 从这部戏在不同时期截然不同的命运可见 , 如何理解和评价 《 四
郎探母 》 其实与不同文化语境下对政治与人伦 、 情与理之关系的认识密切
相关 。
当认为政治选择与人伦情感二者非此即彼 , 互不相融 , 并且国家政
治具有高于人情的正当性 , 那么 《 四郎探母 》 必然受到批判 , 因为国家之
间的矛盾不仅给杨氏家庭内的人伦关系增添了政治色彩 , 而且决定了
母子 、 兄弟 、 夫妻等人伦情感的表达方式只能是政治立场的选择 。 如
此 , 杨四郎久居辽国 、 探母回令的行为自然不能被接受 。 正是在这样的
政治语境和文化观念下 , 1949 年 《 四郎探母 》 被改编为 《 杨延辉之死 》,
原戏中探母回令的结局被改写为老母 、 兄弟 、 妻子痛斥杨四郎 , 逼得其
羞愧自尽 。 但据记载 , 当时的观众并不接受这种改编 , 认为其中人物太
过于无情 , 于是该剧只演了一次便作罢 (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 , 1990 : 37 )。
除了直接对京剧 《 四郎探母 》 的结局进行改写 , 地方戏曲上党梆子
戏中一部与杨四郎有关的剧 ———《 忠孝节 》, 因为其在结局安排上让杨
四郎悔恨自尽而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 。《 忠孝节 》 讲的是辽军大败之
后 , 宋辽在三关议和 , 宴席上佘太君揭露已成为辽国驸马的四郎的真实
身份 , 并向萧太后讨回逆子 , 桃花公主得知实情后想与四郎一起回宋 ,
萧太后不许 , 桃花摔死幼子后自尽 。 回到宋营 , 佘太君痛斥杨四郎不忠
不孝 , 请求朝廷就地正法 , 宋王及众臣为四郎求情 , 佘太君不允 , 杨四郎
羞愧难当 , 碰死于金阶之上 。 这部剧之所以叫 《 忠孝节 》, 是因为桃花公
主一心从夫 , 是为尽节 , 而杨四郎最终 “ 悔悟 ” 而死 , 也算尽忠尽孝 , 所以
在该剧最后仁宗下旨 :“ 杨四将军一死 , 尸首莫可损坏 , 将尸首移入忠臣
庙 ”,“ 小桃花为夫尽节 , 朕封为节烈夫人 ”( 山西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研究
室 , 1959 : 304 )。
相较于 《 四郎探母 》 着重家庭温情 , 这出戏因为宣扬大义灭亲而在
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改中受到青睐 。 传统观众对于 《 忠孝节 》 中哭哭啼啼
的杨四郎是同情的 , 认为他不过由于战争中的偶然情况落入敌手 , 但也
没做什么坏事 , 而且早有归国之心 , 左右为难实在可怜 , 反而是硬要将
其处死的佘太君有点不近人情 ( 天池 , 1962 , 转引自张炼红 , 2013 )。 在
戏改中 , 这出戏不仅强化了佘太君的 “ 大义灭亲 ”, 而且在 1957 年参加
山西省第二届戏剧会演时 , 还因为剧名的封建礼教气息太浓而更名为
·
· 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