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社会》2020年第4期
P. 41

社会 · 2020 · 4

   ( 犛犺犪狉犿犪 , 2003 )。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 , 形成了独特的茶叶审美艺术风格 。 从茶叶
   的制法来看 , 从唐到明清经历了 “ 自团而散 , 由蒸而炒 ” 的历史演变 。 唐
   代尚饼茶 , 宋兴龙凤团茶 , 元代经历了从团饼茶到炒青散茶的过渡 , 明
   代开始崇尚焙炒散茶 , 清代则主要是焙炒散茶 。 不同历史时期也形成
   了不同的茶叶审美风格 。 明代采取蒸青或炒青散茶全叶冲泡 , 茶色翠
   绿 , 茶汤青翠如鲜 , 进而影响了对茶具的选择 , 茶盏 “ 以雪白为上 ”( 阮浩
   耕 、 沈冬梅 、 于良子 , 2001 : 6 )。 明清以后 ,“ 茶以青翠为胜 ”( 张源 , 2001 :
   221 ), 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审美风格 , 追求茶以 “ 为香 、 为色 、 为味 , 是本来
   之真 ”( 程用宾 , 2001 : 427 )。
       明清以来确立的绿茶制法和审美影响了茶叶生产工艺和技术细
   节 。 虽然茶叶生产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 , 但从全国来看 , 绿茶的生产和
   消费是我国茶叶产业的绝对主流 。 从全国的数据来看 , 2015 年我国三
   大主要茶类是绿茶 、 乌龙茶和红茶 , 分别占市场份额的 53% 、 12% 和
   9% ( 杨江帆 、 李闽榕 、 萧力争 , 2017 : 13 )。 在绿茶消费中 , 名优茶占主导
   地位 ,“ 有 74.51% 的消费者会购买 600 元 / 千克的茶叶 , 有 5.93% 会选择
   1000 元 / 千克的茶叶 ”( 杨江帆 、 李闽榕 、 萧力争 , 2017 : 14 )。
       绿茶的生产有着独特的技术要求 , 主要体现在采摘和炒制方面 。
   清代以后首推龙井制茶法 , 成为绿茶工艺的典范 。 清代程 縮( 2001 :
   606 ) 的 《 龙井访茶记 》, 大致反映了绿茶采摘的主要技术特征 。 其一 , 有
   很强的时效性 ,“ 大概清明至谷雨 , 为头茶 。 谷雨后 , 为二茶 。 立夏小满
   后 , 则为大叶颗 , 以制红茶矣 ”。 其二 , 有很高的技术要求 ,“ 采茶概用
   女工 , 头茶选择 , 极费工 ”。 其三 , 采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产业 , 劳动效
   率极低 ,“ 每人一日 , 仅得鲜叶四斤 。 上下采工 , 一两六文 ”。
       本文以六安瓜片为例说明目前绿茶采摘的技术细节 。 六安瓜片对
   “ 原料要求极为讲究 ”, 关键是对 “ 形 ” 的要求 , 讲究 “ 单片成茶 , 无芽无
   梗 , 叶缘背卷 , 顺直平展 ”( 段宗俊等 , 2019 )。 在笔者的田野调研中 , 当
   地茶农提到 ,“ 我们传统六安瓜片摘过来一个掰片 , 一片一片的掰 ”, 掰
   片还得分大中小 , 大小要均匀 。 这样的技术要求使采茶过程很难机械
   化 , 多以短时期内劳动密集型的人工采摘为主 。 当然如果不是炒制高
   档的名优茶 , 可以实现机械化采摘 。 实际上 , 许多绿茶产区的夏秋茶用
   机械采摘 , 但是这样采摘的茶叶价格极为低廉 。 清明节前采摘的芽茶


        ·
      3
    ·  4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