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9 - 《社会》2019年第6期
P. 149

社会· 2019 · 6

   财政收支都必须按要求纳入其中分类管理,这为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
   理奠定了基础。以“金财工程” 20 为代表的网络化建设让财政管理成为
   一个高度信息化和技术化的过程,它试图详细记录任何时点、任何单位
   的任何一笔财政资金收支的来龙去脉,并逐步实现全国预算自动汇编、
   收支执行数和决算数即时汇总。以项目申报、预算评审和绩效目标管
   理为代表的项目预算管理活动则将公共预算的核心过程分解为高度规
   范化、标准化的行政活动,“第三方机构”和专家知识全面进入公共预算
   过程,为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提供“客观依据”。
       显然,以项目制为核心的公共预算体制是一种以细化公共预算为
   核心,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提高财政管理全周期(预算、执行和监
   督)的理性化程度的治理机制。虽然公共预算实践较规范形态有了一
   定偏离,但公共预算改革的系列措施对财政资金预算和支出的约束力
   度较改革前确实大为加强,公共预算和支出的规范程度也大为提高。
   因此,项目制是一种典型的技术治理机制,理性化是其基本精神,技术
   化和规范化是其主要特征,基层治理的“项目化”则是普遍结果。
       公共预算改革的深层目标是试图以项目制为载体来回应民众的公
   共需求偏好,希望将民众的公共需求操作化为各种能被政府部门“识
   别”和吸纳的具体项目,最终提高政府对社会公共需求的回应能力。
       公共预算是政府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其关键是在
   民众需求偏好与政府公共支出之间建立准确的匹配/对应关系。正如
   科伊( 犓犲 狔1940 )所说,预算的最大难题是“决定应将 犡 元分配给活动
            ,
   犃 而非活动 犅 的理由是什么”。公共预算的过程就是对社会和民众公
   共需求偏好的回应和吸纳,政府的预算报表最终表现为一揽子选择和
   项目,它应该是对民众公共需求偏好的全面回应,民众真实的需求偏好
   与政府预算的一揽子项目之间的准确对应,是公共预算的核心目的之
   一,洛克伍德( 犔狅犮犽狑狅狅犱 , 2002 , 2006 )称之为“偏好 匹配”( 狉犲犳犲狉犲狀犮犲
                                                       狆
   犿犪狋犮犺犻狀 犵 )。学界将政府有效进行“偏好匹配”并负责任地使用财政资


   20. “金财工程”即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简称 犌犉犕犐犛 ),它以大型信息网络为支撑,以细化
   的部门预算为基础,以所有财政收支全部进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本模式,以预算指标、用款计
   划和采购订单为预算执行的主要控制机制,以出纳环节高度集中并实现国库现金的有效调度
   为特征。它覆盖了财政收支管理的全过程,可监控任一时间点的财政资金收支状况,大大减
   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从根本上防止财政资金的体外运行和沉淀。

    · 1 4 2 ·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