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201902
P. 27

社会· 2019 · 2

   的科举入仕与区域治理难度的关系可见一斑。我们知道,科举应试背
   后有着大的家族支持。一旦科举入仕后这些官员则要回报家族,因此,
   科举成功者(如进士)与地方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反映在地
   方官员如知县与当地绅士之间的关系上,即“士为齐民之首,乡民之望”
   (张仲礼, 1991 )。如此,科举应试与地方治理构成密切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考察这一关系。清代自雍正王朝始,将各
   县府按照治理的“冲繁疲难”四个维度加以划分:地当孔道者为冲,政务
   纷纭者为繁,赋多逋欠者为疲,民刁俗悍、命盗案多者为难。四个维度
   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地方治理的难度(刘铮云, 1993 ;胡恒, 2019 )。在这
   四个维度上,冲、繁取决于特定的行政或地理位置,与当地民情和基层
   组织没有直接关系。但“疲”、“难”两个维度直接反映了当地民风和社
   会秩序。
       科举文化及其活跃程度与地方之间的冲繁疲难状况是什么关系
   呢?一种估计可能是,如果一个地区的科举应试活动活跃,则反映了该
   地区与国家体制的密切程度,体现为对国家秩序的认同,因此应该在这
   两个维度上有负相关。也就是说,科举文化推动了对中央政府的认同,
   相应地降低了治理的困难。然而,另外一个可能性是,科举文化造就了
   士大夫阶层的利益集团、培养了乡绅对官员滥用权力的抵抗能力,如此
   则会加重治理困难,导致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即科举活跃程度加重了治
   理上“疲”、“难”程度。 1
       笔者借用清代政府有关各地冲繁疲难的列表和历史上不同地区进
   士数量的资料进行粗略的描述性分析。冲繁疲难的地区划分始于清代
   雍正朝(刘子扬, 2014 ),下面的量化尝试只能依据此后的清代科举资
   料。本文从史学研究中借用了清代进士数目最多的 32 个城市(州府所
   在地)(沈登苗, 1999 )和江南县级地区的进士数目(范金民, 1997 )。
       图 1 显示清代进士最高的 32 个城市与这些城市中在治理维度上
   特别是疲与(或)难两个方面的评估。这些城市通常有着“疲”、“难”的
   特点。换言之,科举活动和科举文化并没有减缓国家治理特别是在资
   源攫取和社会安定上的挑战性。图 2 提供的江南县级资料,也显示出
   同一趋势的特征。当然,进士数量多的区域通常经济发达,多居冲繁当


   1. 一个类似的现象是,在 21 世纪初期的农村,那些受到教育或有在外工作(打工)经历的村
   民,更为熟悉国家政策和其他地区政府的做法,常常对当地官员的行为提出质疑和挑战。
    · 2 0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