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201902
P. 14
黄仁宇悖论与帝国逻辑
型语言来说( 犃犽犲狉犾狅犳犪狀犱犓狉犪狀狋狅狀 , 2005 ),科举制度不仅为莘莘学子提
供了激励,而且通过这一专业化过程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偏好
( 狉犲犳犲狉犲狀犮犲 )。
狆
第二,角色秩序的安排。科举制度不仅是一个共同体建构过程,同
时也是一个鉴别、选择和标识不同身份的过程。科举准备和应试过程,
通过入选 的 生 员、秀 才、举 人、进 士 等,产 生 了 群 体 性 “类 别 身 份”
( 犮犪狋犲 犵 狅狉犻犮犪犾犻犱犲狀狋犻狋 狔 ),各个群体有着特定的角色定位和相互间的尊卑
贵贱关系,各就其位,井然有序。科举制度提供了稳定、持续的过程来
强化共享观念,又通过这些社会化、专业化过程和日常生活中的人事往
来延续和强化这些规则所规定的不同角色。科举制提供了文化观念制
度化的大规模实践,而 科 举 应 试的失 败和 淘汰 可视为 对“偏离行为”
( 犱犲狏犻犪狀犮犲 )的惩罚,以此强化共享观念。在纵向上,这是一个身份等级
制度的认同过程,其排他性与归属性的双重过程同时发生,不仅制造了
士大夫阶层,而且赋予获得功名的学子特定的“群体身份”,造就了知识
阶层“想象的社区”(孔飞力, 2013 )。在横向上,通过科举洗礼的学子生
员在社会各领域的分布和流动,促进了不同领域间共享等级结构和价
值理念的渗透;这一趋势自 16 世纪以来在商界也日益凸显(余英时,
2014 )。
上述讨论强调了科举制度在帝国治理中特别是观念一体化方面的
突出作用。此类命题在文献中已多有讨论且颇有共识,它们提供了本
文研究的起点。关于这个文献,笔者提出以下两个评论。
第一,这个文献更多地强调了黄仁宇悖论中稳定性和一统性的一
面,但忽略了其内在张力和组织上的松散关联结构。例如,金观涛、刘
青峰( 2011犪 : 8 )指出,“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建立了稳定有效的大一统
官僚机构,它服从中央号令,执行对辽阔地区的行政管理,有效地保持
着这个庞大农村社会的统一。”但如下所述,帝国的观念一体化同时带
来了丰富的灵活性,体现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之间既紧张又依赖的
互为构建和名与实间的互为转化。
第二,在史学研究领域中,关于中国文化观念制度方面的研究工
作,从制度史、思想史到文化史,从礼仪、祭祀到服饰举止等方方面面,
已有浩如烟海的文献。这些研究大多从思想脉络、文本入手解读,或着
眼于国家层面的正式制度、政策条令。这种自上而下的视角更多地强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