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201902
P. 13
社会· 2019 · 2
微观层次上,学者们注意到功名与社会流动对于帝国稳定的意义。科
举制度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渠道,化解了社会张力,形成了帝国的向心
力。从官僚体制来说,它提供了文人入仕从政和文官生涯的激励机制,
与当代组织激 励 理 论 不 谋 而合。此间 道理前 人之 叙 备 矣,本 文 不 再
赘言。
从宏观层次来看,科举制度同时兼具正式组织和文化观念两种组
织机制,提供了政教合一的制度基础。科举制度为帝国官僚体制的人
事管理提供了稳定的组织基础,上达皇权意图,横联官僚体制各个环
节,下及士绅阶层、宗法组织(张仲礼, 1991 )。余英时在讨论两宋时代
士大夫政治时指出,儒学之大,在于建立秩序(余英时, 2004 : 183 )。士
大夫通过其官宦仕途,包括地方官经历,致力于建立局部秩序或地方秩
序。正是这些士大夫孜孜不倦的努力,打下了帝国的基层根基。礼治
是社会秩序的构建机制,士大夫是礼治的载体,而科举制可谓是礼治的
专业化过程。科举制通过不断地再生产士大夫阶级,进而通过他们在
官僚机构之间和社会各领域的流动分布,来巩固和延续大一统体制。
与此同时,科举制度为帝国提供了一统的文化观念。从这一角度
来看,科举制度提供了两条主线:一是知识世界的构建,二是士大夫阶
层的角色行为。两者互为依赖:士大夫是知识世界的载体,而知识世界
建构了士大夫阶层的角色地位和行为规范。
第一,知识世界与士大夫共同体的建构。科举制度通过对应试内
容、答题形 式、评 卷 标 准 等 方 面 的 控 制 来 构 建 意 识 形 态 和 价 值 标 准
( 犈犾犿犪狀 , 2013 ;包弼德; 2009 ;魏希德, 2015 )。科举应试过程注入了帝
国意识形态,构建了一个共享的知识世界,成为支撑中国官僚体制的一
大杠杆(王亚南, 1981 )。从本文的组织学角度来看,与不时变更的考试
内容相比,科举形式的稳定化、制度化尤为重要。孔飞力( 犓狌犺狀 , 2002 )
注意到,通过赶考应试的过程,各地文人骚客志士在同一城市空间聚集
互动,构建起共同社区。获得功名的士大夫出入官场,进退体制,但无
论出入进退,都身处同一种规范价值之中。这一制度安排对于政教合
一、官士民合 一,官 僚 各 阶 层 合一 有着 重大 作用。布迪 厄( 犅狅狌狉犱犻犲狌 ,
1977 )指出,正式教育旨在获得特定的符号代码( 犮狅犱犲 )和交流语言。在
这个过程中,人们习得共同语言、行为期待和价值判断,构建官僚场域
互动的共享知识体系。用新近经济学关于“身份”( 犻犱犲狀狋犻狋 狔 )的分析模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