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201902
P. 10
黄仁宇悖论与帝国逻辑
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也没有有效的组织,此乃成千上万的农民……”
(黄仁宇, 2006 : 227 )。另一方面,帝国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稳定性,皇权
世代沿袭,数百年一脉相承。黄仁宇笔下的万历皇帝多年不理朝政,但
首辅大臣各守其责,官僚机器运转如常。类似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长
期存在:一方面,秦汉以来郡县制上的中央集权,政令自中央出,一统威
严;另一方面,国家规模和行政架构有限,向下渗透有限,表现出简约国
家的特点( 犛犽犻狀狀犲狉 , 1977 ;黄宗智, 2007 )。这一组织形态随不同朝代的
统治力度而起伏波动,但历经两千年而大致不变。这种组织形态松散
关联而国家秩序坚韧稳定的国家治理特色,笔者称之为“黄仁宇悖论”。
这一观察引出一系列研究问题:黄仁宇悖论现象折射出的国家治
理制度背后有着怎样的组织机制?为什么松散关联的组织状态可以与
中央集权体制共生并存?周雪光( 2014 )的“帝国逻辑”理论提供了一个
分析解释的思路。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着“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基
本矛盾,国家治理的制度设施应对这一矛盾而演变发展起了一统观念
制度与官僚体制这两大基石。帝国逻辑的核心在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
制度间的互为依赖以及象征性权力与实质性权力间(名与实间)的互为
转化。在以前的研究工作中,笔者更多地偏重于官僚体制在国家治理
中的地位角色(周雪光, 2017 );本文从组织学角度讨论中华帝国“观念
一体化”这一突出特点,以期解释黄仁宇悖论发生的机制和条件及其蕴
含的国家治理逻辑。
本文的中心命题是:中国大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主要是基于观念一
体化的制度安排之上,并体现在两个互为关联的过程中:观念的同构性
过程和组织结构的松散连接。如道格拉斯( 犇狅狌 犵 犾犪狊 , 1986 )所言,制度
是可以思维的:这一系列的制度设施塑造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
而制约了国家治理的运行轨迹。观念建立在组织制度之上,组织为观
念所整合,观念制度与组织制度之间有着或互为强化或互为替代的微
妙关系。文化观念的一体化促就了官僚体制中松散关联的组织形式,
为正式与非正式、名与实之间关系提供了稳定的制度基础,为中国国家
治理带来了诸多鲜明特点。科举制度在两者的连接和互动中扮演了重
要的角色。
本文以科举制度为切入点,依凭史学研究成果来探讨历史上科举
制度与帝国逻辑的关联和意义。本文结构如下:首先,借用史学文献,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