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34

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


   制度及其排他性的考察,便是此种方法的代表。他发现,在乡镇企业的
   占有认定中始终存在产权模糊或“偏离状态”的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
   分析,“排他性”当然是界定占有概念的首要前提,但是从乡镇企业的形
   成史来看,由于原初社队企业的占有者为乡镇政府,存在着纵向排他软
   化的特点,因而也常常出现行政变通的行为。变通行为与其成功率及
   私人成本密切相关,成功率取决于对变通制度安排的社会需要强度或
   可接受度、干部集团的共识度、上级对原制度安排的贯彻态度等;私人
   成本则取决于可能受到的惩罚以及原制度安排的约束硬度、粗略程度
   及上下级的约束强度等风险评估状况(刘世定, 2011 : 275 )。事实上,改
   革开放后,为激励乡镇企业的发展,政府恰恰从上述几个重要的关联性
   逻辑出发,通过财政自筹资金、包干制中上下级间的讨价还价、“放水养
   鱼”等政策,强化了“纵向排他的硬化”。与此同时,从私人成本的逻辑
   出发,通过承包制确定的有限期占有、人际网络的私人化运营所带来的
   低替代性,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性占有的交易过程,扩大了占有的排他性
   方位和时限。上述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个案中集中关注所有
   与占有的排他性紧密相关的因素,从而把握住改革前后这一制度变迁
   中的关键节点。从社会逻辑的构成来说,即便是改革开放前后乡镇企
   业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但其居于核心的相关逻辑却始终是稳定
   的、可持续的,因而构成了一种长时段、宽口径的解释效度。
       相比于相关或共变分析来说,还有一种生成论意义上的社会关联
   形态,可称之为机制分析( 犿犲犮犺犪狀犻狊犿 )。有学者认为,社会机制指的是
   一系列事件构成了前后相续的逻辑链条,其间,不同社会实体之属性与
   活动的结晶化组合,可以持续地生成特定的社会后果( 犎犲犱狊狋狉犿犪狀犱
   犢犾犻犽狅狊犽犻 , 2010 )。或者通俗点儿说,就是一个事件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
   联会在后续的一系列事件中继续发生作用,蕴育着与此前事件产生相
   似结果的可能性。这并不意味着,前后事件会呈现出完全一致的演化
   过程,因为不同时空中社会条件会出现很大程度的变异,因而最终的结
   果也未必相似;但只要是社会结构不发生大幅度的变迁,这种关联性便
   始终存在,很有可能在近似的条件下发挥相似的作用。因而,即使社会
   机制内是潜在的社会关联,也是可持续的,并且可以说,这种多重相关
   或共变关系的组合已经构成了联动社会全体的网络化的动态链接,具
   有明确的主导作用及代理机制。

                                                           · 2 7 ·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