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4

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


   露出来。肖瑛( 2014 )认为,将“制度与生活”作为“国家与社会”之替代
   性视角的意义,在于从范式解放的角度出发,立足于中国社会变迁非定
   型化的复杂过程,从对于社会构造的制度结构理解回归到权宜性的生
   产机制、生活策略和技术以及民情和习惯法的层面上,“一方面分析我
   国正式制度变迁的实际逻辑和方向,另一方面找寻民情变动的机理”,
   从而把握国家与社会互构的总体性脉络。的确,中国的现代社会建设
   常以革命和改革为主旋律,常伴以从上层到基层多个面向的再结构化
   过程以及很多偶发条件和意外后果,因而,一种开放的动力学分析视角
   才是把握社会生成机制的有效策略。这意味着,对社会现象的探究难
   以从总体结构之配置反推出来,而需要从社会变迁的关节点出发,通过
   个案研究来捕捉促发社会变化的原初动力和反馈机理。
       上文所说社会之变与不变,讲的都是未曾纳入既有理论框架中的
   潜因素或潜机制,这是诸多中层理论根本把握甚至感受不到的,也是靠
   移植而来的分析技术触碰不到的。就此而言,社会学经验研究亟需一
   种现象学的方法,做一番还原工作。个案研究的现象学努力有几个要
   点:一是要悬置预设,排除成见,过早地引入理论假设就会过早地丧失
   经验发现的机会。二是在大体划定问题域的情况下,要让研究对象尽
   可能地进行自我呈现,并向其深度的意义脉络展开( 犎犪犽犻犿 , 1987 : 26-
   27 )。三是通过全方位的交互观察或访谈,勾画研究对象的多重生命史
   和生活世界的叙事结构,逐步搭建一个基于在地社会关联的基本视域
   ( 犺狅狉犻狕狅狀 )。四是通过异常事件的激活作用,比照各行动者日常生活中
   的反思、决断和行动及其意义解释的偏差,发现其中的多重动机和意义
   结构(参见杨善华、孙飞宇, 2005 )。 4
       不过,由于现象学社会学的工作目标并不像胡塞尔那样是为了寻求
   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在人所构成的多重主观意义及价值判断的世界里,
   这一工作很难实现一种迈向社会全体的解释。 5 现象学的意义是教给我
   们“面向事情本身”,帮助我们不迷恋于假设性研究策略的想象,恢复社
   会学研究中本质直观的重要作用。但现象学不能告诉我们,在一个特定
   时代中,生活世界中有哪些问题是人们最普遍的焦虑,哪些机制在社会


   4. 在后来的研究中,杨善华特别指出了对于研究对象“言外之意”的考察以及对社会生活与
   制度安排中“盲点 ”与悖论的考察是现象学工作的几个要点(参见杨善华, 2009 )。
   5. 现象学工作在社会学领域很容易陷入一种解释的循环,在意义解释中往复无尽。

                                                            · 7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