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0
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
对于社会文化现象而言,“我们的因果说明标准有一种独特的满足方式”。
一种独特的寻求因果关联的方式,即是拯救了文化现象的社会科
学(以社会学为代表)所特有的研究方法。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
处就在于,它不从某些普遍性的预设前提出发,去推断社会全体的真实
面目,也不从个体局部的感觉综合和移情机制出发,来映照真实的社会
全体,而是在客观经验与主观意义之间搭建一座可解释的桥梁。这里,
我们不准备专门讨论韦伯的看法,即便他做的解释再出彩,也会落在其
自身文化的意义脉络中,不能完全确证地揭示我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机
制。不过,韦伯的教益是:倘若我们感受不到自身文化所依凭的价值形
态及其意义,不基于对历史(亦即现实)经验世界的客观有效性而获得
发现,就不能做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思考。
虽然上述两个基本问题彼此交错,可以牵连出本体论(存在论)、认
识论和方法论等诸多复杂未解的面向,但时下的社会学研究大多自信
满满,相信只要是有愈加技术化的科学手段,便可从全体入手来把握社
会的真实存在状态及其各要素间的逻辑关联。由“全”而得“真”,似乎
已成为不可置疑的社会学通则。总的说来,这样的研究法基本上有三
种路向。
首先是行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大体上说是用变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来验证理论假设。此类研究的典型代表不只是从普查或抽样调查出发
的量化研究。事实上,很多具有宏大理论视野的社会史研究以及标准
美国化的中层理论,也是循着这样的思维来构造的:若干假设皆是有关
总体的全称判断,并在经验材料中凝练可测量的变量,只不过,变量之
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早已在假设中做了预先的设定。 1 正因为社会
世界包含着人的心理、情感及价值判断等因素,不同于物理世界,所以
本质而言,其真正的客观性并不是最终依靠数学工具来确立的,后者只
1. 叶启政( 2018 : 89-90 )指出:“这样的科学观着重的,是以既有的经验素材作为具体考察(予
以测量是重要的项目)的对象(通常称为‘变量’),并对它们从事‘拆零’的因果分析工夫,为的
是获得具有一定之普遍经验效准性的表征预设( 狉犲 狆 狉犲狊犲狀狋犪狋犻狅狀狆 狅狊狋狌犾犪狋犲 )命题。就现实的角
度来看,这样的分析操作是针对着‘过去’的而已,但是,基于科学乃追求跨越时间与空间限域
之普遍律的惯性意识形态,科学家们总是假设‘过去’与‘未来’之间有着线性的相关,我们可
以从采得之代表‘过去’的数据,对‘未来’进行具外插性质的线性推理演绎工夫,建立起具普
遍效准性的‘公设演绎’命 题( 犪狓犻狅犿犪狋犻犮犱犲犱狌犮狋犻狏犲狆 狉狅 狆 狅狊犻狋犻狅狀 )。因 此,科 学 的 实 作 基 本 上 是
‘去时间’的( 犱犲狋犲犿 狆 狅狉犪犾犻狕犲犱 ),并以‘排除’( 犲狓犮犾狌狊犻狅狀 )的方式来证成普遍原则。”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