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1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191
社会· 2018 · 6
110-111 )亦言其“几乎不见于 20 世纪以前的文献”。但陈氏提到了两
条线索:一是光绪八年( 1882 年)版的一份族谱中,曾出现“公益事”字
样。笔者按图索骥,查到该族谱原文语句为:“族中有公益事,宜以厚富
者当之,不 可 派 贫 乏 者 出 赀,有 余 以 补 不 足”(参 见 陈 捷 先、盛 清 沂,
1987 : 94 ),由此猜测“公益”也许是中国本土语汇,只是相对鲜见。第二
条线索是“公益”在 19 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社会已为习见用语,约与西
文 狌狋犻犾犻狋犪狊 狆 狌犫犾犻犮犪 、 狌犫犾犻犮犻狀狋犲狉犲狊狋 、 狌犫犾犻犮犫犲狀犲犳犻狋 等对译,主要作为法律
狆
狆
语汇,以表示国家利益和集体性的社会利益(陈若水, 2006 : 112 )。从中
可以断定,日文“公益”的出现并非始于留冈幸助,而应更早。
基于这些讨论,刘珊珊( 2015 )发现“公益”一词在 1895 年版的《日
本国志》中已频繁出现。该书作者为广东梅县人黄遵宪, 1877 年就任
驻日参赞,深为明治维新所带来的社会成效所震动,于是撰写《日本国
志》,为国人详细介绍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日本国志》完稿于 1887
年,延至 1895 年才得以刊印。 3 该书一经问世便引发极大反响,对康有
为、梁启超等大批志士仁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公益”一词遂开始在康、
梁等人的著述中频繁出现,故而推测中国近代“公益”语汇的出现和普
及很可能与《日本国志》有直接关系。
如果中文“公益”概念果真自清末这一现代国体开始生成的时段出
现并普及,那么“公益”语汇的内部构造必与当时国家话语的建构及其
现实基础有着错综复杂的逻辑关联。因此,本文将从概念谱系与思想
观念的角度入手,尝试回归中文“公益”使用普及之初的时代语境,在其
概念视野具体化的展开之中,进一步厘清中国“近代公益”的本土脉络,
探索晚清慈善领域内部诸种近代特征之间的结构联系及其可能揭示的
“新型公共意识”之实指。
二、中国本土的“公益”概念
上文指出,学界基本认为中国“公益”的概念自日本舶来,刘珊珊
( 2015 )的发现则将舶来时间从 20 世纪初提早到戊戌维新。至于“公
益”一词是否具有本土渊源,仅有一点模糊不清的蛛丝马迹,让人难以
判断。这些隐约微弱的线索是否昭示着另一种可能?笔者曾在道光十
3. 迟印原因参见李长莉, 2006 。
· 1 8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