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0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190
中国近代“公益”的观念生成:概念谱系与结构过程
是多用“义行”、“义举”或“善举”。 2
第二种则将“公益”视为中国整体发生近代转型过程中一个子领域
的转型产物,基本沿用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界进行论证,故将
清末民初视作中国传统慈善向近代公益转型的发端,并从中阐发了慈
善思想与观念从“重养轻教”转向“教养并重”、实践主体与关怀范围由
富人精英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转变为普通公民对广泛社会议题的回应,
以及筹款融资方式的多样更新等“近代”特征(参见朱友渔, 2016 : 93-
98 ;夫马进, 2005 : 533-602 ;黄鸿山、王卫平, 2009 ;王卫平, 2005 ;王娟,
2010 ;朱英, 2001 ;周秋光、曾桂林, 2007 )。
然真正与“公益”二字连用的事物究竟何时出现?它们具体所指何
事?上述两种路径的研究仅零星涉及。研究者们发现,中文的“公益”
概念似乎在 20 世纪初才开始出现(杨团, 2009 : 2-3 ;王硕, 2013 : 151 ;
刘珊珊, 2015 )。台湾学者陈若水( 2006 : 110-111 )对此写道:
“公德”之 外,清 末 还 流 行 一 个 相 关 的 新 观 念,就 是 “公
益”。学界对这个课题好像还缺乏研究,这里是说,只是一个
非常初步的观察。在中国,“公益”一词使用似乎非常晚,几乎
不见于 20 世纪以前的文献,但刚一出现就极盛行,频繁程度
甚至超过“公德”。“公益”一词不但常见,而且经常与公德同
时出现,有如鸟之双翼,带动了晚清新型公共意识的起步。
秦晖( 1999 : 168-169 )是最早对“公益”语源进行探究的学者。他
明确指出中文“公益”乃近代语汇,经日本转译而来,同时提到:“明治年
间的日本学者留冈幸助,曾著有《慈善问题》一书,以笔者所知,把西文
之 犆犺犪狉犻狋 狔 与 犘犺犻犾犪狀狋犺狉狅 狆狔 译为‘慈善’, 犘狌犫犾犻犮犠犲犾犳犪狉犲 译为‘公益’,亦
自留冈幸助始。”自此,“留冈幸助”与“ 1898 ”两个关键信息成为论述中
国近代公益事业的重要背景而被广泛引用。
对于 1898 年以前中文中是否存在“公益”语汇,秦晖( 1999 : 169 )一
笔带过地表示,自己在古汉语中未曾查到“公益”一词。陈若水( 2006 :
2. 参见曾桂林( 2018 : 46 )的论述:“在‘公益’这一近代术语出现之前,中国古代并非没有‘公
益’的概念,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或事物,人们常以‘义’名之,如‘义学’、‘义塾’、‘义仓’、
‘ 义井’、‘义浆’、‘义田’、‘义庄’、‘义冢’等,并把此类行为统称归为‘义行’或‘义举’。其中,
这些公益设施很多都是私人共同捐资举办的,如‘义学’、‘义仓’、‘义米’等,而‘义庄’、‘义田’
多为宗族慈善机构,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 1 8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