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16

“转型与发展:中国社会建设四十年”笔谈


   各国共同发展,其核心是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
   世界,因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当下用什么方式来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用什么方式来实现马克思所预言的全体的自由人的全
   面发展,形成一个对全世界各民族、各种文明来说都能普遍适用的共同
   体模式,这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实践议题。
       笔者以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契合之
   处:一是文化依存论,即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子曰:“夷
   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 10 它表明文化是可
   以依存的;二是文化包容论,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与西方进步文
   明替代或消灭落后文明,即野蛮的传统是不一样的;三是群体价值观,
   即个人要以家庭和家族为本位,个人和群体之间要互相依存。随着中
   国社会的崛起,中国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应该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开
   放的姿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过程中,中华
   民族的民族个性取长补短,会更加丰富多样。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文化冲突比较尖锐的时期。由于当代信息
   化、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原始策源地与优势占有者是西方文化,这就向
   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挑战之
   一是在资本主义文化泛滥的背景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方
   向;挑战之二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如何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传统;挑战之三是在全球文化高度竞争、冲突的背景下,如何追赶全球
   发展的潮流,缩小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差距。这一切表明,加强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2. 协调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与统一性
       目前,中国有 12.7 亿移动通讯终端,有 8 亿以上网民, 6 亿左右微
   信用户。从网上的活跃人群看,大体可分成以下群体:( 1 )“主流”(在网
   上常常被反对者称为“五毛”),支持主流意识形态,充分肯定现实,支持
   政府;( 2 )“愤青”,对内不满社会现实,对外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 3 )


   10. 转引自:曾亦 .2010. 内外与夷夏———古代思想中的“中国”观念及其演变[ 犑 ] . 原道(第 17
   辑): 113.

                                                            · 9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