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13

社会· 2018 · 6

   农村集镇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
       2. 市场经济改革背景下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探索( 1989-2012 年)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
   立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我们以务实主义的理念探索
   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是实事求是,解放
   思想;发展是硬道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个有利于”。我
   们采取的是务实主义路线。一是一切向前看,不纠缠历史旧帐;二是不
   争论,不纠缠姓“社”姓“资”的名分之争,一心一意搞建设;三是摸着石
   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四是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实
   行非均衡的发展方式。
       在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上,我们“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
   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政
   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贯彻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和谐的新高度,又进一步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
   “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表述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
   体”全面协调发展。中共十七大报告则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
   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
   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等角度全面而深刻地
   阐述了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阶段,围绕着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主要处理如下关键
   议题:第一,协调“公平”与“效率”的理念矛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追求公平优先,力图实现普遍的平等;市场经济则追求效益最大化,追
   求效率优先。两者结合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结合就有矛
   盾,不是天然的吻合。市场经济不会天然推动公平,社会主义理念也不
   能直接促进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文化矛盾和纠葛是必然的。
   一方面,主流价值观在主导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经济生产不断强
   调市场经济最大化。最大化就有可能不利于公平。因此,公平和效率
   之争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理念分殊。如何调控和实现二
   者的平衡,将是对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考验。
       第二,理想主义传统与务实精神的结合问题。中华民族以往曾徘
   徊在浪漫化的理想主义境界和伦理实用主义的两极对立之间。一方
   面,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终极的、完满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由于普通人

    · 6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