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97
社会· 2018 · 5
级指导机关,无论内外多数为 犃犅 团富农所充塞领导机关(毛
泽东, 1988 : 165 )。
可以看到,毛泽东与李文林在陂头会议前后围绕土地政策等层面
的一系列冲突, 21 构成了富农演变为“富农路线”问题的重要根源。尽
管在这一时期,“富农”的具体标准尚未明确,在分田实践中也主要采用
“平分一切土地”等方式而并未涉及通过量化阶级标准界定“富农”,但
在复杂的斗争形势下,在“立三路线”的激进状态下,矛盾与分歧的双方
分别以“富农路线”、“机会主义”、“农民保守观念错误政治路线”等作为
斗争话语,生产着各自革命策略的正当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富
农”成为政治斗争意义上的“富农路线”而进入革命的实践中。
六、政策之惑:富农问题与社会现实的张力
如果我们仅仅将富农问题看做革命政党中不同政治精英路线斗争
的“工具”的话,那么我们就忽视了富农问题作为近代中国乡村社会转
型中关键问题的实质意涵,也就无法解释在富农有了详细的量化标准
并具体在分田实践中实行的时候,为何还会在地方社会的革命实践中
产生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在本部分中,我们将从富农问题的政策维度
入手,围绕下述问题展开讨论:经过了 1930 年南阳会议《富农问题》决
议案和 1933 年“查田运动”中《怎样分析阶级》两份文件而有了具体细
致标准的“富农”,究竟指涉乡村社会中的哪一群体?为什么针对这一
群体的革命,会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与问题?
(一)模糊的富农:概念界定中的“边界人”
在苏联的革命语境中,富农概念的界定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
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联共(布)对富农的定义以及态
度也伴随着苏联整体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最初阶
段,富农指的是在苏联社会中以“落后”的经营形式和重利盘剥方式进
行经营的企业主、收购商和高利贷者。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的
资本主义经济形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而 1929 年苏联开启农业
21. 实际上,毛泽东与李文林的分歧不仅在于土地政策,双方在军事策略上也有分歧。 1930
年 10 月前后,朱毛红军选择弃南昌而攻打吉安城,与此同时,李文林的部队则在“立三路线”
的影响下和其他武装力量一起围攻赣州城。同处赣西南的两支重要武装却在同一时期内各
自为战。
· 9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