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社会》 2018年第4期
P. 69

社会· 2018 · 4

   密切以及因之产生的政治冲突,宗教在社会动员和政治整合的过程中
   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倮黑群体成为其中的主干力量,逐渐将更多
   群体纳入其中,成为随着政治动员和文化重构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族群
   (马健雄, 2013 : 61 )。
       在这样的历史脉络下,边疆银矿业的发展与地方人口的变化及土
   著社群的重新整合并不是孤立事件。继 18 世纪 20 年代剧烈的政治变
   化之后,前述盐井区域在 1795 年至 1815 年发生的另一波重塑边疆社
   会的政治社会事件,深入影响了云南与缅甸交界山区的政治结构、宗教
   文化和族群生态,其中最为重要的社会转变是由大乘教宗师杨德渊及
   其弟子铜金和尚等人推动建立的“五佛五经”佛王体系。他们借由在银
   矿区的广泛影响,以宗教运动的形式完成了对山区社群的文化重塑、身
   份动员和政治重构。通过这样的整合,倮黑( 1954 年后被称为拉祜族)
   逐渐脱离了原先的文化框架,成为云南、缅甸和暹罗交界山区的新兴政
   治力量,也是跨越不同国家,共享语言、宗教仪式和文化身份的新兴少
   数族群。这个政治文化动员的过程虽然历经了一个世纪,但是山区倮
   黑群体初期的发展却与清缅战争结束后边疆盐井和银矿山区商品供应
   链的变化密切相关。简言之,尽管 18 世纪 20 年代之后威远江沿岸各
   大盐井被收归官有、官营,但是各盐井灶户生产的盐,除了按照定额产
   量供官方收取盐课之外,还有大量的余盐是销往澜沧江西岸的广阔山
   区和土司辖地的。明朝后期,佤山的茂隆银厂、石牛银厂发展起来,清
   初康熙年间由孟连土司管辖的募乃银厂也日渐兴旺,耿马土司辖下的
   悉宜银厂、木邦土司辖下的波龙银厂等大型银矿也吸引了大量矿工和
   商人。矿区的生活和生产用盐也都是从威远江流域的案板井、抱母井、
   恩耕井、茂篾井等盐井,通过马台、大蚌、打环、双江、勐撒、糯扎等澜沧
   江渡口供应。 4 数十万人聚集在这些银矿工作、贸易,外围还有数万人
   从事物流供应、交通运输等相关事务。也就是说,从明末至嘉庆元年
   ( 1796 ),在银矿区和江外各土司辖地,民众虽然不用像内地府州县一样
   直接向官府缴纳盐课,盐的供应却一直未受到影响,地方官也从不干
   预。特别是在盐井与矿山之间,山区民众以柴薪、蔬菜等货物与产盐灶


   4. 清末民初,威远江流域各盐井产盐总量在 900 万斤左右,每百斤包捐银四元二角,仍运销江
   外土司地方。参见《民国景谷地志资料》(谢体仁,附录, 2016 : 278 )。

    · 6 2 ·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