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社会》2018年第1期
P. 42
“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
推进经验研究的最初动力,是在源、流冲击下产生的变体。现在我们经
常看到许多人误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当作研究问题或分析传统,在村庄
做研究就以为自己做的都是乡村研究,在工厂做研究就以为自己做的
都是劳工研究,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就以为自己关心的理论问题是所
谓的“农民工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借用格尔兹( 1999 : 25 )的一个说
法:“人类学家不研究乡村(部落、集镇、邻里……);他们在乡村里作研
獉 獉
究。”同样是在乡村或工厂,完全可能基于不同的问题域而做着互不相
关的研究。布洛维( 犕.犅狌狉犪狑狅 狔 ,也译为“布若威”)是沿着马克思、阿
尔都塞、波朗查斯这样的干支流问题路径,才最后确立了他所做的劳工
研究的位置(布若威, 2008 : 1-25 )。因此,对于那些想追随(或挑战)布
洛维的路数做中国劳工研究的,最重要的相关文献是马克思,其次重要
的相关文献是葛兰西、阿尔都塞、波朗查斯等这些不曾以劳工为特定对
象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布洛维的学术贡献及其可能的
问题,也才能确定自己的着力方向和研究对象。 3 至于那些以劳工为对
象的研究文献,除了一小部分在上述路径下真正相关的文献,其余的大
多数文献,或者基本的问题意识或分析传统与布洛维毫不搭界,或者根
本就不存在真正的学术传承,仅仅是“课题学术”“职称学术”“学位学
术”这些学术大工业机器不断炮制出来的垃圾产品,它们谈不上是什么
“相关文献”。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做的每项研究,写的每篇文章和文
献综述都一定要从经典大家写起。如何做综述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
《大河》虽然是一篇博士论文,但形式上根本就没有“文献综述”这个环
节。不写综述,并不等于不做综述。我们现在最缺乏的并不是中层理
论的堆砌能力和杜撰概念的所谓“创新”能力,而是对经典文本和核心
文献的洞察力。我们扪心自问:那些堆砌如山的参考文献列表中可曾
有那么一两部经典作品,让我们先是欣喜若狂、彻夜难眠,而后一遍又
一遍地研读和一字一句地琢磨?或者那不过都是一些冷冰冰的,用来
装潢门面的“八股”材料而已?我们需要反省一下:当所谓“宏大理论”
尽皆被抛,默顿式的中层理论一统经验研究的天下的时候,是不是经验
研究从此陷入低水平循环的一个根本因素?
笔者下田野前没有读过多少质性研究的方法论书籍,连《摩洛哥田
3. 关于社会学中国化的问题,需另文讨论。
· 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