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社会》2018年第1期
P. 107

社会· 2018 · 1

   入。康熙年间,天下承平,西江流域以米粮、食盐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
   贸易迅速发展,尤其广东严重缺粮的情况更是促发了西江米粮转运贸
   易的兴盛(陈春声, 2010 )。商业贸易的发展带来大量的人口流动,广东
   商民遍布梧州及广西各城镇,当时即有“无东不成市”(饶仁坤、陈仁
   华, 1989 : 31 )之说法。与明末相比,客居梧州的广东商民人数更众,梧
   州的社会经济因此有了更大的发展。“国家承平二百里,商贾乐于赀迁
   梧地,遂为广西巨镇”(李百龄, 2010 : 341 )。作为城内重要社会力量的
   广东商民,对梧州社会势必产生巨大影响。
           城郭街市多粤东人,亦多东语。(李百龄, 2010 : 272 )
           商贾辏集,类多东人,为其渐染,事尚纷华,川浴、山讴、鼻
       饮、手搏,出苍梧旧纪者,今虽僻远,乡俗亦知以陋习为耻,彬
       彬日变矣。(李百龄, 2010 : 269 )
       时至今日,梧州城的语言风俗、文化传统仍处处保留着浓厚的广东
   色彩,许多居民的省城认同感是下游的广州,而非上游的南宁。广东商
   民对梧州城的影响可见一斑。
       移居西江上游的广东人,通过原籍地神明信仰来构建他们在客地
   的社会生活,“东 人 客 也,以庙 为家”(平 南 大 安 《创 建 列 圣 宫 题 名 碑
   记》)。清代,客居梧城的广东人主要聚居于城南市场的沙街一带,城廓
   沿江一带遂出现了许多东人的庙宇:天后庙、洪圣宫、三界庙、五通庙、
   五显庙、龙母庙。一个庙宇,往往就是一个社会组织,城南大街的五显
   庙即是其中一例。
           五显庙神同五通在城南大街#政坊,为市商祝矨之所,旧
       讲乡约地。(李百龄, 2010 : 461 )
       这些由广东人建立的各色神明庙宇有着不同的功能,或保护舟楫,
   或祛除瘟病,而位于西门大街外的真武庙则为御火救灾之用。
           祀北极佑圣真君,取坎离相济之意。岁以三月三日致祭。
       (李百龄, 2010 : 458 )
       囿于材料的散佚,我们无法进一步了解清代梧州真武庙的具体情
   况,只能大概知道真武庙为在梧广东商民的火政宗教,该群体通过此庙
   组织火政事务。
       如果将广东人的真武庙与本地士绅的火神庙结合起来考虑,我们
   会发现,清代梧州城内的两大群体分别有着各自的火政组织。从上述

    · 1 0 0 ·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