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7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77

社会· 2017 · 5

   家庭)向强调个体欲望及利益的“人本位”(家庭为个人)转变,个体从自
   身出发塑造家庭认同观念,并且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构建家庭结构和
   家庭关系处理模式。例如,沈奕斐( 2013 )通过对与父母共居的上海家
   庭的深描,认为中国城市家庭正在走向个体化。
       至于中国农村家庭的变迁,阎云翔( 2012 )在下岬村的民族志研究
   发现了个体化的痕迹,例如对夫妻生活独立性的追求使年轻夫妇与男
   方父母分家的时间大幅度提前,农村青年文化鼓励青年摆脱家庭与亲
   属组织的社会控制,年轻女性在择偶、彩礼交换和分家中扮演着重要角
   色,婚后积极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家庭网络。当然,在家庭生活中发生
   变化的不仅仅是年轻人,老年人也做出了调整以应对当前的社会变革。
   曹诗弟、泥安儒( 2011 )在山东农村的调研资料显示,老年人对孝、代际
   关系、晚年生活的期望已不同往昔,单过已经成为老年人普遍接受的一
   种居住方式,很多老年人喜欢这种居住方式带来的自由自在以及避免
   成为子女的包袱。但是,上面这些有关中国农村家庭转变的诸多描述,
   与其说是个体化的表现,倒不如说是核心家庭化的特征。
       至此,本文希望从家庭经济生活的角度切入,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现实生活中私房钱的道德问题;第二,从私房钱的道德问题出发,
   分析当下中国家庭成员是以家庭为本位还是出现了个体化倾向;第三,
   若家庭的中心位置依然存在,人们是以核心家庭为中心还是以传统的
   扩展家庭为中心。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田野调查地点是皖江北岸一个名叫宽源的汉族村庄。 2 宽
   源是一个宗族村庄,其祖先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村子现有 122 户,
   户籍人口 525 人,但相当一部分户籍人口常年在外地工作。宽源往北
   3 小时的汽车路程到达安徽省省会合肥,往南 1 小时汽车路程到达芜
   湖市。宽源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当地无霜期较
   长,利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村民外出务
   工人数逐渐增多,村民的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得到了普遍改善。如今,装
   修洋气的两层楼房在当地随处可见,大部分家庭拥有彩电、冰箱等现代


   2. 按照学术惯例,文中涉及的村一级的地名和人名均为化名。

    · 1 7 0 ·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