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76

中国农村家庭演变:“核心化”还是“个体化”?


   人的社会”,形成家内有家的现象,并积极争取子宫家庭的利益;另外,
   在一个父系世嗣群内,多个子宫家庭的竞争是家庭分裂的重要原因。
   这一发现挑战了中国家庭是一个高度整合的和谐共同体的神话。
       如果说沃尔夫的研究从性别角度为我们揭示了家庭内部的竞争,
   那么阎云翔在黑龙江下岬村的田野调查则从代际角度为我们描述了大
   家庭内部的财产竞争。阎云翔( 2006 )指出,在当代家庭中,个人的自
   由、欲望和情感已经变得相当重要,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很少再像过去
   一样为大家庭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但是与阎云翔在黑龙江下岬村发现的无公德的、极端的个人主义
   不同,贺美德( 犕犲狋狋犲犎犪犾狊犽狅狏犎犪狀狊犲狀 )和庞明翠的研究表明,虽然年轻
   人的个人主义意识快速崛起,但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明显的责任感,希望
   为自己及家庭创造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地放纵自己,破坏家庭的
   团结,家庭对他们仍有无可争辩的重要性(贺美德、庞明翠, 2011 )。
       当然,不管研究者的结论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还是负责任的个人主
   义,中国家庭研究的一个明显转变是对个人的发现,个体的欲求、情感
   俨然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事实。对于家庭中个体私人生活的发现,研
   究者们将其视为中国社会个体化的体现(阎云翔, 2012 ;沈奕斐, 2013 )。
   在“家族主义”( 犳犪犿犻犾犻狊犿 )解释框架处于主流地位的背景下,这种以个
   人为中心的研究取向无疑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
       个体化理论的一个核心意涵是既有社会形式的解体,比如阶级、社
   会地位、性别角色、家庭、邻里等,使标准化人生( 狀狅狉犿犪犾犫犻狅 犵 狉犪 狆 犺 狔               )、参
   照图式和角色模式崩溃,人生成了“选择性人生”或“自主人生”(贝克
   等, 2011 : 2 )。诸多经验研究为我们展现了西方社会家庭生活中的个体
   化图景,例如,现代妇女不再像传统妇女那样依靠男性养活,不再将婚
   姻看成获得经济保障和社会地位的途径,而是会独立设计自己的人生
   轨迹,要求一点“属于自己的生活”,逐渐从“为他人而活”到“为自己而
   活”;越来越多的妇女像男性一样在家庭外部获得一份工作,而不愿意
   一辈子只当家庭主妇;家庭里的劳动分工、开销分担、时间安排等事情
   冲突不断,越来越需要协商,等等(贝克等, 2011 )。
       同样,从“家族主义”( 犳犪犿犻犾犻狊犿 )到“个体家庭”( 犐犳犪犿犻犾 狔          )的范式转
   变,构成了观察中国家庭变迁的关键线索(沈奕斐, 2013 )。这条线索的
   基本逻辑是中国家庭生活从重视家庭利益和意志的“家本位”(个人为

                                                          · 1 6 9 ·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