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36
革命的劳动伦理的兴起
(一)关于这种革命的劳动伦理的实际作用
这里对“实际作用”的讨论主要是讨论以下问题:在当时,这种革命
的劳动伦理是否只是停留在中共中央等决策者对它的构建层面上?它
是否还实际上提高了公营工厂职工(主要是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并改善
了公营工厂内部党组织、行政和工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此,笔者
持有以下两点基本看法。
首先,尽管我们无法具体地测评这种实际作用的大小,但这种实际
作用应该是存在的。这可以从当时所收集的相当多的相关调查资料和
新闻报道中窥豹一斑,试举两例:( 1 ) 1944 年 2 月,时任边区总工会主
任的崔田夫([ 1944 ] 1988 )写了《一年来赵占魁运动总结》一文,他用很
多具体材料证明:开展赵占魁运动使边区公营工厂发生了以下四点变
化:一是在生产上提高了生产数量,改进了生产质量,减低了生产成本,
节约了生产原料,并保证了工业供给的完成;二是提高了职工的阶级觉
悟,职工的劳动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三是职工的政治觉悟提高了,保
卫边区的热情增涨了,能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努力生产,准备战斗;四是
工厂行政和党的工作提高了一步,职工会的工作也有新的转变。如果
这四点变化真的是开展赵占魁运动所带来的,那么,这也就在一定程度
上证明了革命的劳动伦理的实际作用确实是存在的。( 2 ) 1944 年 5 月
1 日,《解放日报》社论《献给边区工厂厂长暨职工代表会议》一文概括
了边区工业建设的三个主要特征,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公营工业从创
办之日起,就显示了它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第三个特征是“我们的工厂
有着新型的工人和职员为其有力的支持,这是一种被解放了的、与工厂
利益完全一致的人物。……我们的老赵(占魁)就是这种新型工人的典
型”。该社论认为:“因为有第二、第三个特点,所以我们获得了很大的
成绩。”(解放日报社论,[ 1944 ] 1988犫 )我们可以把这种“与工厂利益完
全一致”的“新型的工人和职员”理解为内化了或部分地内化了革命的
劳动伦理的人。这种新型人物的存在,说明革命的劳动伦理并非只是
兴起于中共中央等决策者的相关讲话、出台的相关文件之中,它亦实际
上影响了一些职工(不一定是全部职工)的劳动态度与相应的劳动行为。
其次,这些实际作用是在克服了不少阻力并采取了一些独特的对
策之后才取得的。据时任难民纺织厂工务科科长的袁广发( 1988 )反
映:“(在工人中)对革命认识清楚的,能坚定为革命工厂工作的是少数,
· 1 2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