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1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41

社会· 2017 · 5

   历史进程来看,为了实现这个“真正的革命”,或者说,为了把工人群众
   培育成为具有“主人翁的感觉”的自觉的劳动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
   七八年时间里,党和政府相应地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政策措施,比如:提
   高工人的工资、福利水平,实行工厂管理民主化,重点在工人中发展党
   员,把优秀工人培养成为领导干部,在企业中建立新型的领导干部与职
   工群众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改造工会,对工人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
   育,评选、表彰劳动模范,等等。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渐实施产生了众多
   累积性的社会后果,其中之一是直接促成了企业“单位性质”的形成。 13
   不过,推行这些政策措施所产生的在提高工人的“主人翁的感觉”上的
   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这从 1956 年至 1957 年期间我国出现的大量罢工、
   怠工、请愿等职工“闹事”现象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1957 年 2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 1957 )向中央写了《关于职工
   罢工请愿情况的报 告》,向中 央 建 议“加 强对 职工 群众 的政治 思想 教
   育”,“尤其是要对新工人进行劳动观点和艰苦斗争的革命传统教育”。
   1957 年 3 月 25 日,中共中央([ 1957 ] 1990犪 )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处
   理罢工、罢课问题的指示》。该《指示》接受了全总党组的意见,强调“为
   了防止罢工罢课一类事件的发生,除了扩大民主以外,还必须加强群众
   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紧 接 着, 1957 年 4 月 10 日,中共中央([ 1957 ]
   1990犫 )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研究有关工人阶级的几个重要问题的通
   知》,提出“中央准备在今年内召开的中央会议上”对有关工人阶级的四
   个方面的问题加以讨论,其中之一是关于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和教育
   的问题,强调:“不仅要注意加强时事政策教育,而且要结合实际情况,
   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共产主义教育,才能提高职工群众的主人翁觉悟,发
   挥他们在企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1958 年,各级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广泛开展 了“为 谁劳 动”的 讨
   论,教育职工群众要树立起共产主义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此后,中
   共越来越强调采用第一种策略来调动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也即越
   来越强调广大职工要把日常工作同革命的远大目标联系起来,要以革
   命的远大理想作为动力,自 觉地 为革 命而 劳动。 1965 年 10 月 11 日

   13. “单位性质”是路风( 1989 : 71-88 )研究我国的单位以及单位体制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路风认为,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人们之所以把自己就业于其中的社会组织统称为“单位”,是
   因为我国的各种社会组织都具有一种超出其各自社会分工性质之上的共同性质,即单位性
   质。
    · 1 3 4 ·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