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06
大学如何改变寒门学子命运:家庭贫困、非认知能力和初职收入
定的弊端,因为不同的人对于贫困的感知可能是不一样的。总之,这两
个贫困测量的方法各有优劣,互为补充,本文将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来
测量在校贫困。主观贫困的划分依据是受访者自评,如果受访者回答
“在上学费用(学费、住宿费、生活费)方面有经济困难”,则被认为是主
观贫困;客观贫困的划分依据是具体学校具体专业 4 的必要花费数额
(学费 + 住宿费 + 生活费),如果受访者的家庭收入低于所有学生中必
要花费的中位数,则被认为是客观贫困。只要一个大学生满足任一贫
困标准,则会被归类为“贫困大学生”,既不属于主观贫困又不属于客观
贫困的则被归类为“非贫困大学生”。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大学生的
经济情况在大学四年中是相对稳定的,调查只在第一期访问中问了这
些问题,因此,这里的贫困是非时变变量。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在
第一期访问中被定义为贫困生,在后面的几轮访问中也就会被自动认
为是贫困生。根据这一定义,在我们的 4369 名大学生样本中, 1155
人为贫困大学生,贫困率为 26% ,即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在上学期
间有经济困难。
表 1 报告了首都大学生上学费用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到,不管是
学费、住宿费,还是生活费,其内部的变异度都非常大。比如,学费最低
的为 0 (可能是由于减免学费),最高的为 50000 元/年;住宿费最低的
为 0 (北京本地学生可能住在家中因此没有住宿费),最高的为 9000
元/年;生活费更多的体现个人的消费水平,因此差异尤其大,最低的仅
为 600 元/年,最高的竟达到 96000 元/年,是最小值 的 整 整 160 倍。
这一方面告诉我们大学生内部贫富分化明显,另外也提醒我们均值并
不一定能有效反映大学生上学花费方面的真实情况,因为它很有可能
被极端值影响。所以,我们这里倾向于用中位数来代表首都大学生一
般情况下每年的花费水平:学费为 5000 元,住宿费为 900 元,生活费
为 8400 元(平均 700 元/月),一年的总费用为 15100 元。而在 2009
年(第一期调查进行的当年),中国的人均 犌犇犘 为 25575 元,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717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5153 元。也就是说,
北京一个大学生每年的上学全部费用相当于当年人均 犌犇犘 的近六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九成,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 3 倍,家庭所
4. 在李宏斌等( 犔犻 , 犲狋犪犾. , 2013 )的研究中,他们计算的是校级层面的平均花费数,但同一学
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实际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医学专业的学费一般就要高很多。所以,
本文计算的是“学校—专业”层面的平均花费数。
· 9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