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03
社会· 2017 · 4
年实施大学“并轨招生”以来,高校收费迅速上涨,随之而来的大学生贫
困问题也日益凸显。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自
1997 年开始的短短的十几年内,大学生的人均学杂费猛增至原来的四
倍,甚至超过了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占人均 犌犇犘 的
20% 左右,远超 过 世 界 其 他 国 家 的相 关 统 计 数 据 ( 犔犻 , 犲狋犪犾. , 2013 )。
2012 年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显示,从 1989 年国家对高等教育
进行收费开始到今天,中国大学的学费增长了至少 25 倍,培养一个大
学生平均需要一个城镇居民 4.2 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 13.6 年的
纯收入(王延中, 2012 )。 3 这还仅仅只是学费,由于很多大学生并不在
自己的家乡就读,对他们来说,住宿费和生活费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这无疑给寒门学子的家庭增加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并带来一系列的教
育公平问题,已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多数研究认为,在校贫困会在综合素质、学习成绩、身心健康和
社会资本等方面给大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拉大他们与其他普通大学
生的差 距,从 而 间 接 影 响 他 们 的 就 业 预 期 和 表 现 (李 从 松, 2002 ;
谢桂阳、程刚, 2002 ;周剑平, 2005 )。然而,也有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
与大家的预期相反,贫困生的在校表现实际上并不差。例如,张欢和王
丽( 2008 )对 17 所高校的 9461 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贫困生和非
贫困生对就业的主观期望和认知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并认为这是
因为高等教育本身可以缩小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综合能力素质和社会
资本上的差距,从而降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利影响。周大雄和陈海平
( 2005 )的研究也认为,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贫困生会不断拓展与重构自
己的社会网络资本,而这些新的社会网络资本的建立对于他们的职业
地位获得具有显著作用。这些发现都提醒我们要重点关注大学生在校
期间的表现,特别是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因为这可能为我们解释大学毕
业生中家庭背景与收入的弱相关性提供新的证据。
近年来,劳 动 经 济 学 开 始 越 来 越 关 注 非 认 知 能 力 ( 狀狅狀犮狅 犵 狀犻狋犻狏犲
狊犽犻犾犾狊 )对劳 动 力 市 场 结 果 的 影 响 ( 犅狅狑犾犲狊 , 犌犻狀狋犻狊犪狀犱犗狊犫狅狉狀犲 , 2001 ;
犎犲犮犽犿犪狀犪狀犱犚狌犫犻狀狊狋犲犻狀 , 2001 ; 犎犲犮犽犿犪狀 , 犛狋犻狓狉狌犱犪狀犱犝狉狕狌犪 , 2006 )。
研究者认为,除了我们经常讨论的人力资本,如教育、工作经验、认知能
力等,个人的“心理资本”( 狊犮犺狅犾狅 犵 犻犮犪犾犮犪 狆 犻狋犪犾 )也是影响工作表现和
狆狔
3. 这个费用不仅仅包括上大学期间的学费,还包括上大学之前的小学和中学的学费。
· 9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