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02

大学如何改变寒门学子命运:家庭贫困、非认知能力和初职收入


   应将那些各方面能力条件较好的人筛选出来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劳动
   力市场的二元分割决定了首要劳动力市场的平均报酬要更高;从斜率
   或相关系数来看,家庭背景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收入没有影响,而对
   于非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家庭
   背景不好的人就读大学更困难,因而选择性也更强,另一方面是因为在
   首要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的符号效应更为重要,而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中
   社会关系的作用更为重要。如果将两条线之间的纵向差距看做大学的
   效应的话,那么,对于那些家庭背景更差和更不可能读大学的人来说,
   如果读大学的话,他们可能获得的好处是最大的,这也就是布兰德和谢
   宇( 犅狉犪狀犱犪狀犱犡犻犲 , 2010 )所说的“负向选择”( 狀犲 犵 犪狋犻狏犲狊犲犾犲犮狋犻狅狀 )。
       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便会发现,这两个机制在解释上大学的作
   用时,实际上根本没有涉及四年的大学教育过程本身的效应。似乎一
   个人只要自身能力强,有“大学生”这个头衔,就算从没上过大学,从没
   踏进校园一步,也依然能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丰厚的回报。按照这种
   逻辑,我们对大学教育的投资只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因为其本身并不
   能够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本附加值。这一疑虑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讨
   论,无论是 早 期 的 柯 林 斯 ( 犆狅犾犾犻狀狊 , 1979 ),还 是 最 近 的 奥 姆 和 洛 克 萨
   ( 犃狉狌犿犪狀犱犚狅犽狊犪 , 2011 ),都质疑除了所谓的“符号效应”,大学教育并
   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发展技能和提高能力。同时,美国最近的一个研究
   用数据证明,即便在都拥有大学文凭的劳动者内部,他们的工资也与他
   们个人的 非 认 知 能 力、 1 大 学 期 间 的 学 业 成 绩 等 在 校 表 现 紧 密 相 关
   ( 犆犪狉狀犲犻狉狅犪狀犱犔犲犲 , 2011 )。基于这一考虑,笔者提出了改进的假设模
   型 Ⅱ 。在这里,我们认为大学教育对学生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和能力有
   实质性的提高作用,并且这一作用对于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更大, 2 因
   此,高等教育过程本身对提高学生,特别是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的人力
   资本的作用也应该被看做大学教育促进平等的重要解释机制之一。

       三、大学生贫困、非认知能力与收入

       在 1989 年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完全免费的。自 1996


   1. 通过 犜犺犲犃狉犿犲犱犉狅狉犮犲狊犙狌犪犾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犜犲狊狋 ( 犃犉犙犜 )测量。
   2. 图 1 中,黑色实线与黑色虚线之间的纵向差距即代表“大学效应”,并且这一效应对于家庭
   出身差的人更大,对于家庭出身好的人则相对要小一些。
                                                           · 9 5 ·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