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05

社会· 2017 · 4

   变过程进行动态的观测。这是一个对北京 15 所高校 5000 多名大学
   生进行的为期五轮的追踪调查,采用了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大学为首
   要抽样单位,专业为第二抽样单位),在 2009 年从北京市 54 所公立大
   学当时的大一( 2008 级)和大三( 2006 级)学生中分别抽取 2000 人左
   右的代表样本,并在之后的 5 年进行了一年一度的追踪访问 (李路路,
   2013 , 2014 )。尽管不是一个全国性的样本,但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
   一个高等教育非常发达的城市,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林立,吸引了来
   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可以看做中国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一个缩影。这一
   数据提供了关于大学生家庭背景、在校表现、个人能力和劳动力市场参
   与 的 详 实 信 息,并 在 五 轮 调 查 中 维 持 了 很 高 水 平 的 追 访 成 功 率
   (吴晓刚, 2016 )。
       本文将分析全部五轮的调查数据。为了说明方便,笔者将分析样
   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在校样本”,包括对 2008 级大一到大四的
   样本(第一轮到第四轮)的观测和对 2006 级大三到大四的样本(第一轮
   到第二轮)的观测;另一部分为“工作样本”,包括对 2008 级毕业第一年
   样本(第五轮)的观测,和对 2006 级毕业前三年样本(第三轮到第五轮)
   的观测。出于分析“成长变化”和劳动力市场表现的需要,作者进一步
   将“在校样本”限定为在校期间至少被观测到两次或以上的大学生,将
   “工作样本”限定为毕业后参加工作且有初职收入信息的大学生。在删
   去少数来自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学生样本和其他有变量值缺失的样本以
   后,我 们 分 别 得 到 4369 人、 13069 个 观 测 点 的 “在 校 样 本”和 包 含
   1336 人的“工作样本”。
       (二)变量
       研究大学生的贫困问题,首要任务便是定义何为“贫困”。目前中
   国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定义并没有统一标准,但研究者一般是用学生在
   校的必要花费(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与家庭总收入作比较,如
   果学生的家庭总收入低于学校所有学生的平均必要花费,则被认定为
   贫困( 犔犻 , 犲狋犪犾. , 2013 )。但是,任何家庭显然都不可能不吃不喝,把百
   分之百的家庭收入都投入到教育花费中,因此,对于那些家庭收入比必
   要花费稍高的学生而言,他们仍有可能存在上学费用方面的经济困难。
   所以说,客观贫困的划分可能过于严格,大学生自我评定的主观贫困则
   能够更多地反映个人的实际情况。但我们也需要注意主观测量也有一

    · 9 8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