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社会》2017年第1期
P. 29
社会· 2017 · 1
置。这一理解,直接关涉弗洛伊德关于家庭灵魂的政治经济学。要理
解从身体社会学向家庭社会学的过渡,就必须以弗洛伊德对现代人的
判断为基础。
弗洛伊德在其诊所工作中发现,发生于精神治疗之中的强迫性重
复与发生于儿童身上的重复性要求 5 极其相似。如上所述,诊断中的
患者以儿童式的重复所表达出的他们早年被压抑的记忆痕迹,属于原
初进程。它们以各种各样自由的、满足想象中的愿望的方式出现在梦
里或者是症状中。这种重复和上面讲的儿童式的重复一样,都表达出
了一种具有“恶的”特征的本能性。那么,这一强迫性的重复和本能性
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弗洛伊德( 犉狉犲狌犱 , 1984犫 : 308309 )认为,他
在这里发现了一种事先从未被人提及的根本性的东西,一种出于身体
的器官生活内部,亟欲回归原始状态的本能。
这是弗洛伊德一个非常大胆的发现。弗洛伊德自己也承认这一发
现对于常识经验的挑战性。因为在启蒙与工业革命之后,追求变化和
达尔文式的发展观,几乎已经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而弗洛伊德
却推理出了一种基于身体层面的“保守性”( 犮狅狀狊犲狉狏犪狋犻狏犲狀犪狋狌狉犲 )。不
过,如果我们只考虑这一保守的本性,就无法解释人类文明的进展。无
论是自然意义上的人还是文化意义上的人,发展至今天的“文明”状态,
显然有更为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正是这些因素,使得回归原始状态
的这种冲动转移至其他方面:在达致死亡的目的之前,需要经历各种进
程———即生活。人活着,不仅是一种死亡的过程,还有爱欲,或力比多,
它们都同样是人之存在的表达。由此,弗洛伊德将人之存在理解为爱
欲与死欲之间的二元对立。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构成了生活本身。
2. 自由联想法与还原分析
我们以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为例来展开讨论。在弗洛伊德的治疗
实践中,忏悔与治疗融为一体。对于弗洛伊德那一著名的治疗技术中
5. 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儿童这种强迫性的重复,在后来的成长岁月中就消失了,但是在童年
期非常普遍。弗洛伊德( 犉狉犲狌犱 , 1984犫 : 288294 )举例说,成年人听某个笑话,或者读一本小说,
无论它们多么有趣或者多么好看,也不会在听完、看完一遍以后再来一遍———他们无法从中继
续获得乐趣了。对于成年人来说,新鲜性乃是乐趣的源泉之一。儿童恰恰相反,儿童会不停地
要求重复同一个故事,甚至会纠正大人在继续讲故事的过程中与第一次不同的地方。所以,重
复和同一恰恰是儿童乐趣的源泉。在这一点上,儿童和官能症患者有着同样的属性。
· 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