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社会》2017年第1期
P. 148
明清“水田彝”的国家化进程及其族群性的生成
综上所述,清初至乾隆晚期的白鹿营在聚落形态上“夷多汉少”,在
权力格局方面以耆宿为主导,在文化上延续了较多的彝族文化。这些
都与晚近“水田彝”的特征相差较远。
四、乾隆晚期以来白鹿营“水田彝”的形成
随着乾嘉之际移民的大量到来,白鹿营与移民一同被编入保甲体
系。在与同甲汉人的互动过程中,白鹿营彝族的聚落及经济形态、权力
格局和风俗文化与此前相比都有了极大的转变,国家认同感日益增强,
最终形成有别于高山彝族的“水田彝”。以下将对这些变化展开详细的
分析。
(一)聚落与经济形态的演变
随着清前期四川移民开发的不断深入,至乾隆中期,以成都平原为
中心的四川腹地可供开发的资源已十分有限。因而乾隆晚期以来,许
多人迫于生存压力纷纷转向开发较晚的川边土司地区谋求生计。冕宁
县偏居川南,又管辖有二十余家土司,因此成为流民前往开发的主要地
区之一。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年),冕宁知县汤兆祥就明确提到有流民
潜入本县土司地区垦种土地:“惟怀远夷疆隙地最为辽阔,向来流民藏
匿其中开垦火山”(《冕宁档案》, 158-4 )。此处的“怀远夷疆”指冕宁县
西南部怀远营附近的白路、河西、墟郎、耳挖沟等土司地区,其中多有流
民在山间焚林开垦,当地称之为“开垦火山”。位于白路土司界内的白
鹿营的情况也是如此,乾隆后期已有流民在其后山开垦种地。
立写承恁文约人邓成富、邓成述因先年混单开山地二段,
有众姓人等公议,自来后山原系牧牛之地,因此耕种并无草场
放看,今三屯公议放牛践踏,有富、述情愿写出恁约,来年永不
耕种。若有言不复初,仍蹈前辙,恁从三屯人等执约复公,自
干领罪。今恐人心不古,立写永不耕种文约与众姓人等为凭
为据。
( 中略)
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初四日立承恁文约邓成富、邓成述。
(《乾隆五十五年邓姓立约》,鲁洪友藏)
以上契约显示,有邓成富、邓成述二人在白鹿营等聚落后山开恳种
地,破坏了山上的草场,对放牧造成不利影响,于是众人放牛践踏邓姓
· 1 4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