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社会》2017年第1期
P. 143
社会· 2017 · 1
不远处,当地人称之为“鲁家山”。该山坐南朝北,有三条山脊向平坝方
向延伸,分别叫做“菩萨山”、“灵牌山”和“祖坟山”。水田则位于鲁家山
下的平坝上,以河边场后的一条大水沟(即前文万历三十六年契约记载
的“文香沟”)为界,延伸到鲁家山脚下的水田皆属鲁姓彝族所有。土地
资源的获得具有重大意义,它一方面为白鹿营、南山营等彝族聚落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这部分彝族的生产方式,使其从高山
上的放牧渔猎经济向平坝上的农耕经济转变。“水田彝”也因此逐渐与
高山彝族区别开来。
三、清初至乾隆晚期的白鹿营及其彝族特征
经过明清更替,白鹿营彝人在清初康熙年间随着土司的招立再次
被纳入国家体制,但直到乾隆晚期,其聚落形态、权力格局和风俗文化
等方面仍保持着较强的独立性,与后来所观察到的“水田彝”有着显著
的区别。以下将通过具体的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一)“夷多汉少”的聚落形态
如前所述,明后期白鹿营附近汉族屯堡稀少,其所在的白鹿沟甚至
一度被视为“贼巢”。这一“夷多汉少”的局面在入清后很长一段时期仍
得以延续。
清初,宁番等卫势力进一步衰退,先是遭到附近山区部落的入侵,
“顺治十八年,总镇王明德调征川东后,凉山各寨番猓啸聚,大众盘踞冕
山、相岭,劫杀桐槽站屯堡,商旅不行,塘拨不通”(黄廷桂, 1986 : 56 );后
又受到吴三桂叛乱(康熙十二年至二十年)的影响,卫所沿边各部也纷
纷反叛,“苗蛮俱叛为贼,处处把截,道路不通”(赵良栋,《存稿奏疏》卷
二)。因此,清初宁番等卫实际所能控制的区域与明代相比大为缩水,
许多原本属于卫所管辖的地方纷纷脱离控制,处于山区与平坝交接处
的白鹿营就是其中之一。直到康熙四十九年( 1710 年),它才随同附近
的几个寨落向清朝投诚。由于它们都是彝族村寨,故清朝在白鹿沟设
立白路土百户(亦写作“白露土百户”)一名,下辖饿巴堡、大湾子、洗租、
马石甲、五里牌五大寨落(《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四川省编辑组, 1987 :
248 ),而白鹿营正是饿巴堡寨落下的一个小聚落。可见,清初至康熙四
十九年,白鹿 营 一 度 游 离 于 卫 所之 外,汉人 罕至,更不 用 说 有 汉 人 聚
落了。
· 1 3 6 ·